在法律的世界里,每一个条款的制定都承载着国家意志和社会期望,常回家看看,这一看似平凡的举动,为何会被纳入法律?我们必须明确,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将常回家看看作为一种义务去强制实施,有其深刻的道理。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常回家看看需要的是时间、精力和一定的财产付出,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与家人的团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常回家看看不仅是个人情感的需求,更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如何看待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3个不同角度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法律与道德的角度来看,调节制度和法律,加强人们的道德教育,让道德来执行会更省力和方便,加大社会福利对老人照顾的力度,让孝顺成为社会风尚。
2、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精神交流,让子女学会关心和照顾父母,大多数父母对子女是无欲无求的,他们所期待的不过是孩子们健康快乐。
3、从法律人性的角度来看,虽然子女看望父母是道德上必须的,但是要上升为法律层面还是有点困难的,法律要人性化,如果把常回家看看也硬性规定,那就非人性化了。
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的现实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探望老人将被视为违法行为,法明确,用人单位应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权利,国家将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为老年人迁徙提供条件,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
2、根据《民法典》,赡养老人是子女的法定义务,所以要赡养老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3、把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用啥手段保证法律的落实?诉讼、社会舆论、行政机关行政行为:行政处罚等,一句话,法律不是万能的,即使写入就真的能够执行吗,即使能够强制执行,恐怕效果也不会有多好,毕竟回家看看不只是一种回家的行动。
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法律化
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其目的在于:
1、用法律的形式强调“常回家看看”,弘扬社会价值,在道德伦理弱化或混乱的状态下,法律具有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作用。
2、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线,在很多时候,法律和道德是一致的,常回家看看,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要求。
3、孝顺父母,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应该是儿女本身的自觉行动和义务,如果以法律形式作出规定,当然是国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关爱老人,重视老了问题,初衷是好的,但是把道德问题强制化有悖伦理,对一向孝顺父母的人是一种似乎不自觉的约束,变得尴尬。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施行与意义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突出了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把“常回家看看”的写入法律,标志着我国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制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6月1日,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正式实施,人民的健康权利从此有了立法保障,这部法律凸显“保基本、强基层、促健康”理念,及时出台有利于巩固医改成果、发展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提升公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对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一部专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它在1996年8月29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这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制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这次修订,突出了道德关怀、精神赡养的作用,如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4、完善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的法律体系,任何法律都内含着道德判断、体现着道德取向,只有符合广大人民道德意愿、符合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才能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守,目前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律实施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