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位于长江之畔的中科院长江水产科学研究院,是我国水产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这里汇聚了众多水产科研人才,致力于长江流域的水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以下是对该研究院的详细介绍。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领军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中科院长江水产科学研究院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研究所的链接为:https://pan.baidu.com/s/1mHnud8tHTI_ivpxULaZxfg,提取码为pmi3,如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2、鲟类研究权威危起伟教授:危起伟教授是我国鲟类研究的权威专家,长期致力于长江白鲟的保护与研究,白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世界濒危动物,在长江下游发现的一条白鲟,是中国50多年来发现的最大一条,遗憾的是,这条白鲟伤势严重,既有外伤也有内伤。
3、全公费招生:中科院长江水产科学研究院实行全公费招生政策,毗邻中山大学,与珠江所、南海所等研究所共同隶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部位于北京,与中科院无直接关系,近年来,该院与上海海洋大学联合招生的专业均需调剂,2012年情况未知。
4、人工繁殖与放流:198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葛州坝下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和人工放流,此后,原水利部中华鲟研究所也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随着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的日趋成熟,大规模的人工放流成为可能。
5、童第周与鲤鲫移核鱼:1970年,童第周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调查,最终选择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广西南宁自治区水产研究所,组成协作组,到1973年,他们便获得了第一批鲤鲫移核鱼,并发现细胞质对个体发育有一定影响。
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属上海海洋大学吗?属于中科院系列吗?
<p>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与上海海洋大学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但并不属于上海海洋大学,以下是对该研究所的详细介绍。
1、国家水产研究院: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隶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与上海海洋大学、集美大学等相关国家水产研究院有着合作关系。
2、联合培养: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与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宁波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西南大学、海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全国各所农业大学以及农学院大部分都招收水产专业研究生。
3、专业优势:水产养殖是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强项之一,考研人数较多,部分学生选择就读上海海洋大学本校老师的研究生,也有部分学生选择与研究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只要通过国家A区线,就能录取。
4、合作关系: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与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各所高校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水产专业人才。
5、院部关系: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部位于北京,与中科院无直接关系,此前,该研究所与上海海洋大学联合招生的专业均需调剂,2012年情况未知。
有关中华鲟的问题
<p>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被誉为“活化石”,在长江流域及其支流中栖息,以下是对中华鲟的详细介绍。
1、法律保护: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杀和食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食用中华鲟属于犯法行为,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情节严重,可能判刑十年。
2、濒危状态:由于过度捕捞、水污染和水位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中华鲟的数量急剧减少,已处于濒危状态,保护中华鲟,维护长江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支持有关科学研究机构因物种保护目的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前款规定以外的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行许可制度。
4、中华鲟特征:中华鲟体型呈修长纺锤形,头部尖锐,头顶骨片裸露,口部位于下方,呈横向裂开,口前吻腹部有两对须,身体被5列骨质化的硬鳞覆盖,背部1列,两侧及腹部各2列,尾鳍是歪形的,上叶较长,下叶较短。
童第周简介与成就
<p>童第周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以下是对童第周的简介与成就的详细介绍。
1、实验胚胎学奠基人:1930~1934年,童第周在比利时比京大学布拉舍实验室,对棕蛙卵子受精面与对称面的关系进行研究,证明了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
2、个人履历:童第周,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3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要成就包括文昌鱼发育的实验研究、发现卵质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对鱼类的研究等。
3、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他证明了通过不懈努力,即便是先天条件不足的人也能取得卓越成就。
4、生平事迹:童第周自小因家境贫寒而未能接受正规教育,直到17岁才开始学校生活,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人,为我国生物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白鲟的习性与传说
<p>白鲟是长江流域的一种大型凶猛鱼类,被誉为“水中大熊猫”,以下是对白鲟的习性与传说的详细介绍。
1、生活习性:白鲟幼鱼聚集在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寻找食物,它们分布范围广,活动模式多样,适应能力极强,白鲟在长江流域有着广泛的分布,不仅局限于淡水环境,也能适应盐水水域。
2、繁殖:每年的2~3月,白鲟会上溯到长江上游产卵,一般在晚上至黎明,它们的卵带粘性,沉到水里,有时1尾可以产下20万粒卵,白鲟生长速度较快,尤其是当年孵化出的幼鱼。
3、传说:民间渔民流传“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鱼”就是指白鲟,白鲟体型庞大,重达数千斤,是长江流域的珍贵鱼类。
4、难养原因:白鲟生活习性特殊,对其生活习性、水质、食物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人工养殖环境下,很难完全模拟其原生的生活环境,从而导致白鲟难以适应人工饲养,白鲟的繁殖难度也较大。
5、食性:白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食性也随季节和环境不同而异。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水科院一样吗?
<p>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水科院虽然同属于我国海洋科研领域,但两者在研究方向、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1、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注于海洋科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及高新技术开发,是国内顶尖的海洋科研机构,水科院则侧重于水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2、机构设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是中科院博士研究生的重点培养基地,水科院则隶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部位于北京。
3、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水科院在科研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我国海洋科学和水产事业的发展。
4、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彰显其一流水平,水科院在保护与利用长江、珠江等流域的水产资源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水科院在海洋科研领域各有侧重,共同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