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家族财富安全与传承/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2021年遗嘱公证新规解读,遗嘱公证费用收取标准详解与实践指导
发布时间:2025/01/10 作者:国樽律所

2021遗嘱公证新解读

1、(1)立遗嘱人需向居住地公证处提交申请,并填写相应的公证申请表,申请表上应由立遗嘱人亲笔签名或盖章;若填写有困难,可由公证员代为填写。(2)立遗嘱人在申请遗嘱公证时,应提交有效身份证明、遗嘱所涉财产的所有权证明以及其他必要的证明材料。

2、公证审查是公证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关乎公证文件的质量与效力,根据最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千一百三十四条规定:自书遗嘱应由遗嘱人亲自书写,签名,并注明日期。

3、新规定明确了“遗嘱最新优先”原则,即最新签署的遗嘱具有优先执行权,取代了以往以公证遗嘱为优先的规则,有效继承人的范围也有所扩大,外甥、外甥女、侄儿、侄女等亲属亦可根据法律继承房产。

4、老人去世后,遗嘱公证的有效期并无明确限制,遗嘱通常被视为长期有效,遗嘱自被继承人去世时起生效,除非生前立有新的遗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条,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老人立遗嘱公证指南

1、立遗嘱人应向公证处提出申请,并填写公证申请表,需提交以下材料:(1)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2)遗嘱涉及的不动产、交通工具或其他有产权凭证的财产的产权证明;(3)公证人员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相关材料,申请一经受理,公证处将发放通知单。

2、申请与受理后,公证处将进行严格的审查与调查,以确保遗嘱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公证过程中,专业人员将核实立遗嘱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确保其立遗嘱是出于真实意愿,而非受他人影响。

3、老人立遗嘱时,可选择前往当地公证处办理,若老人前往公证处存在困难,公证处可指派公证人员前往老人住所或临时处所进行办理,办理公证时,需携带身份证明,如身份证、户口本、护照、通行证、回乡证等,以及法人资格证明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遗嘱公证有效期解析

1、只要遗嘱是死者真实意愿的体现,且有签名及日期,且无相反证据,遗嘱将被视为有效,老人去世后,书面遗嘱通常具有法律效力,遗嘱内容真实且不违反法律规定,其法律效力将持续有效,通过公证可以进一步增强遗嘱的效力。

2、备注:老人去世后,子女需通过继承程序过户房产,理论上,过户无时间限制,但建议尽快办理,过户后五年内出售房产,需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3、老人去世后,遗嘱公证的有效期无明确限制,遗嘱通常被视为长期有效,遗嘱自被继承人死亡时起生效,除非生前有新的遗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条,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2021年遗嘱继承新规解读

1、继承开始的时间:根据法律规定,继承自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遗产内容包括: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如收入、住房、储蓄、生活用品、林木、家畜、家禽、文物、图书资料等。

2、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遗产继承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首先为配偶、子女、父母;其次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首先由首序继承人继承,次序继承人不参与;若无首序继承人,则由次序继承人继承。

3、遗嘱自被继承人去世时起生效,有效期限无法律规定,根据《民法典》(2021年1月1日实施)第一千一百二十四条,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在遗产处理前以书面形式表示放弃;未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遗嘱公证操作指南

1、立遗嘱公证时,遗嘱人可前往被继承人所在地的公证机关办理,遗嘱经过公证后,立即具有法律效力,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遗嘱的形式包括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口头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和打印遗嘱。

2、遗嘱公证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立遗嘱人向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并填写相关表格;提供身份证、财产证明等相关证据材料;公证人员对遗嘱人的主体资格、意愿真实性及财产权属进行审核;满足所有法定条件后,由公证员出具公证书。

3、公证处对遗嘱公证卷宗应作为密卷保存,遗嘱人死亡后,转为普通卷保存,在公证遗嘱生效前,遗属卷宗不得对外借阅,公证人员亦不得对外透露遗嘱内容,公证遗嘱可以撤销。《继承法》第二十条为确定遗嘱效力的基本规则:“遗嘱人可以撤销或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

4、立遗嘱后,遗嘱人可直接向当地公证处申请公证,提交身份证明材料和遗嘱涉及的遗产证明材料,公证处受理后,将发放受理通知单,最终颁发公证书。

5、遗嘱人应亲自前往公证处提出申请,若亲自前往有困难,可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请求有管辖权的公证处指派公证人员到其住所或临时处所办理。

6、遗嘱公证流程主要包括:遗嘱人亲自到公证机构填写申请书,提供身份证件及财产相关文件;公证员对申请人身份、全权意思表示及财产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验证;确认无误后,公证处将依法出具公证书,需要注意的是,公证遗嘱的内容与形式均需符合法律规定,否则可能导致遗嘱失效。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