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樽律所】公安局抓诈骗犯流程

办理诈骗案件时,公安机关抓诈骗犯流程通常严格遵循《刑事诉讼法》规定,但实务中需特别注意数额认定标准和地区差异带来的影响。比如2022年东部某市一起虚假理财平台诈骗案,涉案总额达120万元,受害人多达50余人。公安局在接到集中报案后,24小时内启动立案侦查程序,迅速冻结涉案账户并对3名主犯采取刑事拘留。整个侦查阶段重点围绕电子证据勘验、资金流向追踪和证人询问展开,耗时约三个月完成证据固定。

根据两高司法解释第一条,诈骗罪的数额分层全国基本统一:3000至1万元属“数额较大”,3万至10万元为“数额巨大”,50万元以上则构成“数额特别巨大”。但各省可结合实际调整门槛,例如广东将“数额较大”标准提高至6000元,而甘肃仍维持3000元。笔者认为这种差异化设计虽体现灵活性,却可能造成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建议律师办案时首先要检索被告人所在地的司法文件。

《刑法》第266条的量刑规则十分明确: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或情节严重者处三至十年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情节特别恶劣的,可能判处十年以上徒刑甚至无期徒刑。前述120万元跨省诈骗案中,由于采用技术手段隐匿资金流向且拒不退赔,主审法院最终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80万元。这显示出司法机关在量刑时不仅考虑金额大小,更注重社会危害性和悔罪表现。

从实务角度看,公安机关抓诈骗犯流程中尤其要重视初查阶段的证据收集规范性——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提取、资金流水鉴证和被害人陈述交叉验证。笔者建议辩护人应重点审查讯问笔录的同步录音录像完整性,以及跨地域调证手续是否合规。例如近期多起虚拟货币诈骗案中,由于部分境外服务器数据提取存在程序瑕疵,最终导致关键证据被排除。最后值得思考的是:面对日益猖獗的跨境电信诈骗,如何通过国际司法协作解决取证难与量刑标准统一化的问题?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