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法第40条第2款解析
1、行政复议法》第六十九条的解读:该法中规定的“十日以内”期限,指的是工作日,不包括法定节假日。《行政复议法》第四十条第二款也明确指出,“五日”、“七日”的规定同样指工作日,不包括节假日。
2、从《行政复议法》第40条第二款可以推断,全国人大认为,非工作日即为节假日,周六和周日作为机关单位非工作日,自然属于节假日,以周五受案为例,“七日之内”的时间范围是从次日开始至下周五23:59:59。
3、《行政复议法》第6条明确了行政复议的范围,包括以下情形。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八条分别规定了行政处罚的适用原则和行政拘留的折抵方式。
法定节假日是否算作工作日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条,法定节假日不计入员工应出勤的工作日,但用人单位必须支付员工在法定节假日的工作报酬。
2、法定节假日不是工作日,它是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庆祝及度假休息时间,工作日则指职工在一昼夜内进行工作的时间长度。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用人单位在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必须支付不低于工资三倍的报酬,在周末安排劳动者工作时,如无法安排补休,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工资两倍的报酬。
4、法定节假日的休假安排为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便利,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刑事立案审查时限是否包括节假日
1、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需在七日内审查是否符合立案条件,且此审查时间不计入审限。
2、刑事案件审查立案期限如下:公安机关接受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的刑事案件的立案审查期限为七日;重大、复杂线索可延长至三十日;特别重大、复杂线索可延长至六十日。
3、对于行政执法机关移交的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在三个工作日内启动审查程序,审查期限设定为十天,最长不超过三十天。
违反同一部法律多个条款的行政违法行为处罚原则
1、针对同一主体违反多个行政法律,应按照罚款数额最高的规定处罚;对于同一主体的多个行为,可分别处罚,同一行为违反多个行政法规的,行政处罚原则为后法优于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并在不同处罚幅度的条款中择一从重处理。
2、修订后的规定增加了“同一个违法行为违反多个法律规范应当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罚款数额高的规定处罚。”这称为罚款“就高”规则,是对“一事不再罚”原则的补充和完善。
3、违法人员违反一条多款的,分别作出处罚决定,合并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的,最长不超过二十日,有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分别决定,合并执行。
4、对管辖发生争议的,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第二十九条再次强调,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行政复议机关在审理行政复议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行政复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形包括:被申请人不提供证据、自行收集证据、阻挠行政复议、拒不履行复议决定、作出与原行政行为相似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收取申请人“办案费”、复议机关没有管辖权却受理案件等。
2、行政复议程序主要包括:行政复议机关在收到申请后五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若受理,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将在七日内向被申请人发送申请副本,被申请人需在收到副本后十日内提交书面复及相关证据和材料。
3、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进行行政监督的重要途径,审理案件时,行政机关主要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4、选项A:行政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以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为依据,选项B:被申请人应在收到申请书副本或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复,并提交相关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