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所】行政诉讼二审立案时间、流程及关键步骤全面解析

行政诉讼二审立案时间规定详解

依据《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于该法未涉及的事项,可参照《民事诉讼法》的相关条款执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行政诉讼法》对一审立案时限有明确的规定,即7天,但对于二审立案时限并未做出具体说明。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予以登记立案,对于当场无法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接收起诉状,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法院应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若不符合起诉条件,则应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并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行政案件二审上诉期限为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具体时限可根据行政案件一审判决情况确定,若当事人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二审,可能导致二审法院不予受理。

行政案件二审时间解析

《行政诉讼法》第八十八条规定,法院在收到上诉状后,需在三个月内完成终审判决,若遇特殊情况需延长审限,须得到高级人民法院的批准,若高级法院需要延长时间,则需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行政诉讼上诉后,二审案件应在三个月内判决,自法院收到上诉状之日起计算,若遇特殊情况需延长,经高院批准或经最高院批准,可延长二审审理期限。

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上诉人或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理时,所应遵循的步骤和方式、方法。

二审行政案件审限为两个月,从法院收到判决之日计算,如遇特殊情况,可延长案件期限,但需法院批准,确保案件审判合法进行,对于二审行政案件,法院应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

行政案件二审时间为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具体时限可根据行政案件一审判决情况认定,若当事人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二审,可能导致二审法院不予受理。

行政诉讼二审期限为三个月,遇特殊情况需延长,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延长,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八十八条。

行政诉讼二审立案时间与流程

《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需判断其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若条件符合,法院应立即进行登记立案,对于当场无法立即判断起诉条件的案件,法院需接收起诉状,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随后,法院需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若起诉不符合条件,法院将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

行政诉讼立案最长不超过7日,依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

《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需在接收到起诉状之日起的七日内立案,若起诉符合法律条件,法院将予以立案并作出书面裁定;如不符合条件,则不予立案,同时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对于能当场判断出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法院亦可即时立案。

行政诉讼一般七天内能立案,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二条,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经审查,应当在七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