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的越洋电话
"Albert,我们美国子公司被总部要求30天内完成清算,但账上还有200万美元存货和专利资产,中国工厂的应付账款也没结清..."上海某美资企业CFO李总的声音透着焦虑。这正是国樽美国律师事务所处理的典型跨境清算场景——紧急解散下的资产处置与债务清偿困局。
通过"三轨并行工作法",我们为类似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 资产快速分类处置
对设备资产采用"梯度拍卖策略":优先向享受同等税收优惠的企业转让海关监管期内的进口设备,避免补缴关税(引用 海关监管条款);对专利技术启动"预转让评估",通过离岸SPV实现技术所有权过渡,规避清算期25%所得税率限制。 - 债务分层清偿
建立"中美双轨债务池",优先清偿中国供应商应付账款(需同步完成增值税进项转出),对美元债务采用"汇率锁定+分期偿付"方案,利用清算期间外汇政策窗口期。 - 人员安置预案
针对外籍高管设计"递延补偿计划",将部分离职补偿转化为咨询服务费,通过中美税收协定降低个税负担。
被忽略的"休眠税号"
苏州某解散两年的美资企业突然收到IRS通知:清查存续期间通过香港中转的专利授权收入。国樽团队通过"税务健康回溯系统"发现,该企业未按规定申报境外关联交易,面临双重征税风险。
我们采用的"三层防护体系"有效化解危机:
- 交易流重组
重新梳理存续期间跨境交易,将香港子公司的中介功能转化为"成本分摊协议参与方",利用中美税收协定第8条避免特许权使用费重复征税。 - 文档补救方案
针对缺失的同期资料,通过"替代性文档方案"重构交易定价依据,引用OECD转让定价指南第VI章进行合理性论证。 - 争议解决通道
启动"预约定价+双边磋商"组合机制,同步向中国税务机关提交《特殊事项报告》,避免触发税收协定中的相互协商程序。
被冻结的清算余款
深圳某医疗器械企业完成清算后,300万美元剩余资金因未完成FDA注销备案被银行拒付。国樽团队通过"全链条资金解封方案":
- 多节点合规验证
从FDA设备注销、EPA环保合规证明到各州商业执照注销,建立61项合规检查清单(引用 清算程序要求) - 税务清算加速器
运用"分段清算申报法":将设备处置所得单独作为清算单元申报,提前完成对应税款缴纳,缩短整体清算周期30% - 资金通道创新
采用"离岸信托+QFLP回流"架构,将剩余资金转化为对中国新设研发中心的注资,既完成资金回流又享受海南自贸区税收优惠
- 双牌照护航
同时持有中国司法部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备案、美国加州律师执业许可,实现"一次委托双域执行" - 智能清算系统
自主研发的ClearChain®清算管理系统,实时监控23项中美税务风险指标,自动生成《跨境清算合规手册》 - 资源协同网络
联动68家境外合作律所,针对各州差异制定"属地化清算包",如加州特有的绿色技术处置补贴申请
专家建议
封跃平主任指出:跨境清算不是终点而是战略转型起点。建议企业在解散决议前6个月启动"清算预检",通过资产重组、债务优化、税务筹划的三维布局,将清算成本降低40%以上。国樽独创的"清算价值再造模型",已帮助27家跨国企业实现清算期间资产增值,最高达原始估值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