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包含哪些权利及其区分
在深入探讨著作权相关议题时,首先必须明确三种主要的权利保护范畴,第一种涉及作品的人身权,其保护期限是永久的,具体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以及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权主体涵盖:权利人,即作者;以及依据我国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继受者,即通过赠与、继承、遗赠等继受方式获得著作权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著作权并不局限于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若为某作品的创作者,同样享有著作权。
我国著作权法将著作权划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两大类,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属于人身权,根据著作权法第二十条规定,作品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不受限制,而其他权利,包括人身权中的发表权和其他财产权利,则存在时间限制。
著作权有效期究竟有多长
根据《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四条,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自然人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自然人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若软件是合作开发的,则截止于最后死亡的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著作权的保护期限并非固定为20年,公民作品的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及死亡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保护期为作品首次发表后50年,但若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则法律不再保护。
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亡后50年,对于公民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对于合作作品,则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的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以及摄影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若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其著作权不再受保护。
根据《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著作权有效期是:自然人:有生之年+去世后50年;法人、组织:发表后50年。
《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自然人的作品,其发表权、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著作权人享有哪些永久受法律保护的权利
著作权人享有永久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包括:作品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在具体处理著作权认定问题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主要包括:直接创作作品,如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等;二次创作作品,如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以及汇编作品等;以及其他作品。
对于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电影作品以及类似电影制作方式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的发表权、著作权等权利,其保护期限为50年,自作品首次公开发表之日起计算,但若作品在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曾发表,则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著作权的人身权包括四种权利,其中发表权的保护期限受法律限制,其他权利则永久受保护,由于人身权与民事主体的人身密不可分,因此人身权不能转让、继承或赠予,财产权的部分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
著作权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或法人,这种说法正确吗
著作权的主体可以是公民、自然人、法人、组织、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的主体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公民指的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其他组织包括非法人组织,如合伙企业、社会团体等,以及国家。
著作权人,即著作权权利义务的承受者,又称著作权主体,包括创作作品的作者和未参加作品创作而承受著作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民法典,公民、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权利的主体,著作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公民、法人自然也可以成为著作权人,法人可以成为著作权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