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今天咱们聊聊影视圈里最要命的"合同雷区"。您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投了800万拍网剧,项目都杀青了才发现合同里没写"优先回本条款",平台分账时自己排到第三顺位...别慌!国樽文娱律师这就带您摸清门道,手把手教您避开这些要命的坑。
一、选合作方比选演员更重要?
去年有个真实案例,某公司投资古装剧找了家"皮包公司"当承制方,结果对方连拍摄许可证都是PS的。这里划重点: 查三证不如查五表 !
- 影视经营许可证 (这个都知道要查)
- 完税证明 (看看有没有欠税黑历史)
- 过往项目分账报表 (别光看票房,要看实际回款)
- 核心团队社保记录 (防止挂名导演、编剧)
- 设备租赁合同 (别信"自有设备"的鬼话)
这时候可能有老板要问:"现在流行签对赌协议靠谱吗?"咱这么说吧,去年有部都市剧签了保底3亿播放量,结果平台算法调整只算到2.8亿——您猜怎么着?合同里没写"计算标准以甲方最新规则为准",投资方直接亏掉1200万保证金。
二、钱怎么管比钱怎么花更要命
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某电影剧组会计把200万特效款挪去炒比特币,就因为合同里资金监管条款写着"分三期支付",没写 共管账户 和 联签机制 。记住这三个救命条款:
- 资金共管 :投资方、承制方、平台方各派1人管U盾
- 超支止损 :预算超10%自动触发项目暂停机制
- 备用金池 :留总投5%作为突发风险准备金(比如主演塌房换角)
这里有个绝招—— 在合同附件里加个"烧钱红线表" 。比如服化道每集不能超80万,特效每分钟控制在25万以内。去年我们帮某网大项目这么操作,硬是把1800万预算压到1530万,还保证了成片质量。
三、版权条款藏着三把刀
最近爆火的仙侠剧《青云谣》就吃过版权亏,原著作者在合同里埋了个"衍生开发优先权",导致游戏改编多付了300万授权费。记住这三个必查点:
条款类型 | 要命的坑 | 正确姿势 |
---|---|---|
原著授权 | 没说清楚改编幅度 | 必须写明"允许人物关系重构" |
音乐版权 | 词曲作者保留署名权 | 加注"允许商业使用时不强制署名" |
植入广告 | 品牌方要求镜头时长 | 约定"单品牌露出不超过90秒/集" |
特别提醒: 联合出品方的署名顺序千万别按投资额排 !去年有部电影36家出品方,字幕滚了3分钟都没完,现在业内流行"首屏三行+其他打包"的写法,这个一定要写进合同。
四、分成条款比剧本还戏剧化
见过最坑的分成结构是这样的:平台会员分账+广告分账+衍生收入,听起来很美是不是?结果合同里写着"平台运营成本优先扣除",光数据清洗费就吃掉43%的收益。必看的五个数字:
- 分账基数 :是总流水还是净收入?
- 结算周期 :90天还是180天?
- 坏账计提 :平台跑路怎么算?
- 衍生开发 :游戏和周边怎么分成?
- 保底条款 :达不到预期怎么补偿?
教您个狠招—— 在合同里加个"数据审计权" 。我们去年帮客户追回800万分账款,就是靠条款里写着"投资方可聘请第三方审计平台数据",结果一查发现平台把15%的点击量算成了"无效流量"。
五、违约条款不是摆设
今年最魔幻的案例:某剧组因疫情停工,投资方要求解除合同,结果发现"不可抗力"条款里写着"需提供省级以上防疫指挥部证明"。这时候才想起找律师,晚了!必须盯死这四个要点:
- 停工损失计算公式 (按实际拍摄进度还是总预算比例)
- 主创人员意外保险 (保额不能低于投资额的20%)
- 项目重启优先权 (别让优质项目被低价转手)
- 知识产权保全 (半成品素材的归属权)
说个行业内幕: 现在聪明老板都在合同里加"熔断条款" 。比如主演连续3天迟到超2小时,投资方有权更换演员并索赔。去年某S级项目靠这条省下2700万重拍费。
个人观点时间
干了十五年文娱官司,发现投资人最容易栽在"三个以为"上:以为合同模板可以通用、以为口头承诺能作数、以为大平台不会耍心眼。其实影视投资就像拆盲盒,合同就是您的X光机。三点实用建议:
- 别省那点律师费,重点项目必须做 全流程合规审查
- 账期超过6个月的项目,要求对方押 等额银行保函
- 联合投资超过5家的,必须约定 投票权委托机制
最后送大家一句行内黑话: 合同厚一寸,风险少一吨 。下次签影视投资协议前,记得找个懂行的文娱律师给您从头到尾捋三遍,保准您睡觉都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