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解读
-
法律适用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对工伤行政案件的司法解释,旨在为法院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提供指导,要求在审案过程中必须结合《社会保险法》、《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案件审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
举证责任分配 :在工伤认定行政诉讼中,原告有权利在举证阶段向法院提交新证据,如果原告在工伤认定期间未按照人社局要求提供新证据,法院将不予采纳。
-
工伤认定范围界定 :工伤认定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从事与工作相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发生事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患职业病;因工外出期间受伤或事故下落不明;上下班途中遭遇机动车事故;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应认定为工伤的情形。
-
上下班途中意外事故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指出,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发生意外,可认定为工伤,下班后避开高峰时段回家,或下班途中前往菜市场购物再回家等情况。
新司法解释一览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取代《施工合同纠纷解释二》。
-
民间借贷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三条规定了借贷合同履行地的确定方法。
-
工伤保险行政案件 :最高院关于工伤的司法解释,需结合《社会保险法》、《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规适用。
-
国家赔偿案件 :最高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2021年4月1日起施行。
-
知识产权民事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对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中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认定标准等作出规定。
-
买卖合同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明确了无书面合同情况下买卖合同关系的认定方法。
司法解释分类
-
形式分类 :司法解释分为“解释”、“规定”、“规则”、“批复”和“决定”五种。
-
制定依据 :司法解释应根据法律和立法精神,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需要制定。
-
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
批复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对所有法院具有约束力。
-
民法典司法解释 :民法典第1125条司法解释是规定的形式,其他形式不包括在内。
要点解读
-
公证证明效力 :民事诉讼法第69条规定,公证证明的法律事实和文书,法院应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
捏造事实提起诉讼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在刑法第三百零七条后增加一条,规定捏造事实提起诉讼的行为,将受到刑事处罚。
-
授权委托书效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授权委托书内容对确定代理人权力范围至关重要。
立案及量刑标准
-
立案标准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立案标准为犯罪所得价值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
-
量刑标准 :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独处罚金;情节严重者,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刑事责任。
司法解释形式分类
-
形式分类 :司法解释分为“解释”、“规定”、“规则”、“批复”和“决定”五种。
-
解释主体 :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及主管部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等。
-
解释形式 :解释、规定、规则、批复和决定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