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所受邀出席粤港澳涉外法治论坛,为大湾区高水平开放提供法治保障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研究院主办,广东省涉外法治促进中心协办“为大湾区高水平开放提供法治保障 粤港澳涉外法治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


022.jpg


论坛邀请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周力,民政部原副部长顾朝曦,广东省委依法治省办涉外法治工作专班负责人黄婷,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学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彭和平,中国人民大学广州地区校友会会长、杰创智能董事长孙超等人出席,吸引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嘉宾等300余人参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杜焕芳教授进行主持。国樽律师事务所全球管委会主席封跃平受邀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全球服务网络,破解涉外协作资源壁垒

封跃平主席在“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赋能涉外法律服务业”分论坛上,深入剖析了当前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存在的三大痛点:人才培养周期长、跨境协作效率低、客户需求响应慢。针对这些行业难题,封跃平主席分享了国樽律所的创新解决方案。自2021年国樽律所成立之初便确立了全球化发展战略,通过首创“全球法律呼叫中心”平台,遍布全球的113家海外办公室,2000余名海内外律师,覆盖全球106个国家及地区,实现全球范围内“一地签约、全球响应”的高效服务模式。不仅规避了传统合作中“邮件沟通低效、收费标准混乱”的弊端,更通过数据化管理系统实现全球案件的标准化响应,确保中国客户在跨境投资、贸易争端等场景中享受“小时级”服务。


033.jpg


封跃平主席以圆通速递哈萨克斯坦合资项目为例,展示了这一创新模式的实践价值。在该项目中,国樽律所以远低于国际市场的标准化收费,通过自主研发的案件管理系统整合全球资源,并依托“全球法律呼叫中心”平台,将传统涉外案件3-5天的响应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目前,国樽律所开创的“数据驱动+本地执行”创新服务模式,正在持续突破跨境法律服务的时效边界,不断提升服务的深度与广度。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涉外法律服务的效率瓶颈,更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科技人才驱动,重塑涉外法律服务生态

面对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周期长、实战能力弱”的行业难题,封跃平主席提出“以科技破局、以场景育人”的创新路径。国樽律所作为“一带一路”十周年企业家大会签约的唯一中方律所,在北京朝阳三元桥核心商区拥有23000平方米办公空间,打造“一带一路”涉外法律服务枢纽,集成跨境咨询、案件管理、文化交流等功能。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办案系统,实现“前端咨询-中台调度-后端执行”全流程数字化,使青年律师在真实案件中快速积累涉外经验,破解传统培训“成本高、周期长”的痛点。

“国樽与中国人民大学等顶尖法学院校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实践基地,将律所真实案件数据转化为教学案例,让法学生在模拟中掌握跨境合规、国际仲裁等核心技能。”封跃平主席强调,国樽律所正以“科技+教育”双引擎推动涉外法律服务升级。未来,律所计划深化与高校、智库的合作,依托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实现法律文书自动生成、风险预警实时推送等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高效、低成本的法治保障。


数智融合驱动,涉外法律服务场景革新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新时代,涉外法律服务正经历着由“人工驱动”向“数智赋能”的范式转型。封跃平主席在论坛中强调,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已成为破解涉外法律服务痛点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多语言法律大模型,国樽律所实现了对跨境法律文本的自动翻译、条款比对与风险预警,将传统涉外案件中因语言障碍导致的响应周期从数天压缩至小时级。

此外,国樽律所正在积极探索“区块链+法律”场景化应用,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将跨境交易条款转化为可自动执行的代码,显著降低合同履约风险。封跃平主席进一步强调,此类技术融合未来不仅可以重塑了服务流程,更推动了涉外法律服务从“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的战略升级。


微信图片_20250425145550.jpg


在人工智能与数据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涉外法律服务正顺势跃迁。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国樽律所将持续深化“技术+专业”双轮驱动战略,以智能化服务网络为纽带、以全球化资源整合为支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路径,构建涉外法律服务的创新生态,助力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行稳致远。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