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下不能取保候审?
在刑事案件中,取保候审是一种重要的法律程序,旨在保障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同时确保案件调查和审判的顺利进行,并非所有刑事案件都适用取保候审,以下是一些不能取保候审的情况,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原因和法律规定。
一、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嫌疑人
有些刑事案件不能办理取保候审,因为嫌疑人没有达到取保的条件,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时,只有对符合特定条件的嫌疑人才能执行取保候审,以下几种嫌疑人不能办理取保候审:
1. 累犯:累犯是指因同一罪或不同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累犯通常具有较高的再犯可能性,因此不宜取保候审。
2. 犯罪集团的主犯: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主犯是指在犯罪集团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主犯往往具有组织、指挥、策划等能力,其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大,不宜取保候审。
3. 以自残方式伤害身体的嫌疑人:自残是指犯罪嫌疑人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以达到逃避侦查、审判等目的的行为,自残行为表明嫌疑人具有逃避法律制裁的意图,不宜取保候审。
二、法律规定的限制条件
除了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嫌疑人外,还有一些法律规定的限制条件,使得某些刑事案件不能取保候审:
1. 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期间: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刑事拘留期间不能申请取保候审,刑事拘留的期限一般不超过37日,这期间不能申请取保候审。
2. 被逮捕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定的侦查、起诉、一审、二审的办案期限内,已被逮捕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结案,采用取保候审方法没有社会危险性的。
3. 正在被执行刑罚或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正在被执行刑罚或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被开除公职和被吊销律师、公证员执业证书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但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近亲属的除外。
三、律师的意见
律师在办理刑事案件时,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可以取保候审,如果律师认为根据案件情况不适于采取取保候审这一强制措施,会向嫌疑人及其家属说明理由,并建议不要申请取保候审。
四、总结
刑事案件在以下情况下不能取保候审: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嫌疑人、法律规定的限制条件、律师的意见等,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嫌疑人和其家属在面临刑事案件时,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对于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来说,准确把握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有助于提高案件办理效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