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所】深入解读赠与合同撤销权,赠与人的任意撤销与法定撤销情形全解析

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赠与合同中的赠与人享有撤销权,可分为任意撤销和法定撤销两种。任意撤销权允许赠与人在财产权利转移前,无需理由即可撤销赠与。具有社会公益或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及公证过的赠与合同则除外。法定撤销权则基于受赠人的违法行为,如侵害赠与人或其近亲属权益、不履行扶养义务等,赠与人或其继承人在一定期限内可行使撤销权。在此,提醒广大民众,行使撤销权需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逾期则可能丧失权利。

合同法赠与合同撤销权

1、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一) 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二) 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三) 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2、撤销赠与合同分为任意撤销和法定撤销两种情况。享有撤销权的主体为赠与人。具体而言,根据《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前有权撤销赠与。然而,对于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或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以及已进行公证的赠与合同,此规定并不适用。

3、法律规定赠与的任意撤销,源于赠与的无偿行为。我国《合同法》第186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第194条撤销权人撤销赠与的,可以向受赠人要求返还赠与的财产。

4、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是一年,只不过,如果是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去行使撤销权的话,撤销权的期限是6个月,与此同时,想要撤销赠与合同条件限制的,如果标的物都已经转移了,这时候赠与合同也就不能撤销了。

5、由于法定撤销权是在赠与合同签订后,出现了一些受赠人违反合同约定义务或对赠与人有侵权行为事件的发生而启动了法定撤销权的行使。《合同法》第192条第二款规定: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由于合同法在分则赠与合同中对此未有规定。只能适用一般规定。

6、任意撤销权的主体是赠与合同中的赠与人,而赠与合同中的受赠人是不享有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这也是为了维护赠与合同中赠与人的合法权益。《合同法》对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规定了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时间条件和范围条件。(1)时间条件:须赠与标的物尚未交付或未移转登记。

什么情况下可以撤销赠与

1、法律分析:赠与可撤销的几种情况是: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当然,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不受上述三种情形的限制。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2、法律分析:赠与人可以行使撤销权的情形有: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赠与财产的权利尚未转移,合同未经过公证或者不具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受赠人不履行对赠与人的扶养义务;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3、法律分析:赠与可以撤销,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也可以撤销赠与:(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任意撤销权的主体是什么

1、(3)赠与合同尚未经过公证。具备上述条件的,赠与人方可行使任意撤销权。法定撤销权是基于法定事由,由赠与人行使的撤销赠与的权利。法律依据:《合同法》第186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2、什么是任意撤销权 任意撤销权的主体属于赠与人,赠与人任意撤销权是指未经公证的赠与、或非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以前无需任何理由均可撤销赠与的权利。《 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八条规定了赠与人享有任意撤销权,即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3、任意撤销权的主体是赠与关系中的赠与人,任意撤销权只能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行使。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财产无偿赠与受赠人,受赠人表示同意接受赠与的合同。根据六百五十八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4、享有任意撤销权的情形只有在赠与合同中才会享有,具体情形是: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任意撤销赠与。但是,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5、法律分析:任意撤销权的主体是赠与合同中的赠与人,而赠与合同中的受赠人是不享有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这也是为了维护赠与合同中赠与人的合法权益。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6、任意撤销权的主体是赠与人。任意撤销权指的是赠与人任意撤销权,也就是未经公证的赠与、或非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刻在权利转移以前无需任何理由均可撤销赠与的权利。该权利行使的时间必须是赠与标的物尚未交付或未移转登记之时。

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期限是多久

1、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六个月内行使。

2、综上,关于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行使期限,如果是赠与人本人行使,为一年;如果是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行使,只有六个月。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三条: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

3、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不受时效限制,但是需要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行使,同时,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享有任意撤销权。法律规定的法定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4、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期限是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能撤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哪些时候能撤销赠与合同诉讼时效如何算

1、赠与人发现受赠人不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要自发现或应当发现之日起一年内,到法院起诉,要求撤销赠与合同,返还赠与财产。若逾期不起诉的,法院不再予以保护。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2、赠与人与受赠人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撤销赠与合同。在赠与财产权利没有转移前,即动产未实际交付、不动产未过户前,赠与人可以随时撤销在赠与合同。赠与人发现受赠人有以下情况的,可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要求受赠人返还财产;拒不返还的,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3、撤销赠与的诉讼时效为一年,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赠与人行使撤销权的,应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但是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4、法律分析:撤销赠与合同:赠与人与受赠人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撤销赠与合同。在赠与财产权利没有转移前,即动产未实际交付、不动产未过户前,赠与人可以随时撤销在赠与合同。

撤销赠与合同的条件是什么享有撤销权的主体是哪个

1、赠与合同的撤销可分为任意撤销和法定撤销两种。享受有撤销权的主体是赠与人。《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2、撤销权行使的主体:赠与合同的撤销权只能由赠与人本人或者赠与人的继承人或监护人行使。赠与人当然享有独立的撤销权,而赠与人的继承人或监护人只有在赠与人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而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才可以行使撤销权。

3、撤销赠与合同的条件是什么?享有撤销权的主体为谁?在发生赠与行为签订赠与合同之前,必须要能够了解具体的法律性跟后果,不要太过于冲动。

4、撤销赠与合同分为任意撤销和法定撤销两种情况。享有撤销权的主体为赠与人。具体而言,根据《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前有权撤销赠与。然而,对于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或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以及已进行公证的赠与合同,此规定并不适用。

5、法律分析:赠与人、赠与人的继承人以及赠与人的法定代表人都可以成为行使赠与合同的主体,但是能够行使撤销权的条件是不一样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可以行使撤销权。

赠与合同的撤销权是怎么规定的

1、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权,是法律赋予赠与人或其继承人、法定代理人的一项权益。当赠与合同出现法定撤销事由时,赠与人或代理人有权行使撤销权,使合同自始无效。法定撤销权的适用情形包括: 严重侵害赠与人或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2、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具有任意撤销权,但可以根据法律规定享有其他撤销权,具体如下: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3、赠与合同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这是民法典中对于赠与合同撤销权的明确规定。不过,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此规定。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