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所】探讨仲裁员身份转换,能否在结束仲裁职责后担任律师?

仲裁员能作为律师吗

1、仲裁员转行成为律师的过程相对较为顺畅,这主要是因为仲裁员在处理仲裁案件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通常已具备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并经过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如果仲裁员希望转型为律师,只需完成一年的实习期并通过考核,便可正式踏入律师行业。

2、根据《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的相关规定,只有持有律师执业证的人才能以律师身份代理案件,若仅持有仲裁员证而没有律师执业证,则不能以律师身份参与案件代理,如果以公民个人身份代理案件,则必须得到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或相关社会团体的推荐。《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明确指出,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3、选择仲裁途径解决争议后,便不能再到法院提起诉讼,这是因为仲裁委员会和法院的职能和性质不同,仲裁委员会是民间性质的裁决机构,受中国仲裁协会的监督,其仲裁员通常由律师和政府机构人员兼职担任;而法院则是国家的司法审判机关,在当事人权利方面,仲裁允许当事人自主选择仲裁员,而民事诉讼的审判人员则由人民法院决定,两者的程序也有所不同。

4、仲裁员之间没有等级之分,他们都是基于案件需要和自身专业能力进行裁决的独立第三方。

没有律师证有仲裁员证可以代理案件吗

1、未持有律师执业证的人员,不得以律师名义提供法律代理服务,想要成为律师,必须先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然后再获得律师执业证,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科目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律史、国际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

2、根据《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的规定,未持有律师执业证但持有仲裁员证的人员,不能以律师身份代理案件,如果以公民个人身份代理案件,则必须得到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或相关社会团体的推荐。《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对此有明确规定。

3、仲裁员和律师在案件处理性质上存在差异:仲裁员以公断性质处理案件,不代表任何一方;律师则以代理性质代表委托人一方当事人的权益,为其进行辩护,仲裁员受到回避制度的约束,不能私下与指定自己的当事人见面,也不能就案件实质问题向当事人发表意见。

4、相关法律规定,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申请律师执业、公证员执业以及初次担任法律类仲裁员,以及行政机关中初次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法律顾问的公务员,都应当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

商业案而言仲裁员等于哪种级别的律师

1、在商业案件中,仲裁员与律师在职责上有所区别:仲裁员资格的取得需符合《仲裁法》第13条的规定,而律师资格的取得则需通过国家每年举行的律师资格考试,仲裁员以公断性质处理案件,不受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影响;律师则以代理性质代表委托一方当事人的权益。

2、在办案性质上,仲裁员是独立第三方,而律师则代表委托人一方,仲裁员受到回避制度的约束,不能私下会见当事人,也不得就案情发表意见,律师则不受此限制,可以与当事人讨论案情,为其提供法律建议并出庭辩护。

3、根据法律规定,仲裁员可以参与仲裁活动,从审理争议并作出裁决的角度看,仲裁员与法官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实际上有本质区别,法官是国家公职人员,由立法机关任命,而仲裁员则可能是商人、教授、会计师、技术专家等。

4、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员与律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两者资格都是通过一定条件取得的,有的仲裁员本身就是律师,但他们在仲裁程序中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是截然不同的,以下将详细介绍。

5、仲裁员与律师都需要深厚的法律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在处理仲裁案件时,仲裁员需要审查法律文件,分析案件事实,进行法律论证,这与律师的工作内容相似,对于具备一定法律工作经验的仲裁员而言,转型为律师并不困难。

仲裁员转行做律师容易吗

1、当事人对案件有意见和要求时,应通过案件记录员以书面形式转递给仲裁员;而律师则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意愿随时与当事人交换意见,无需第三方转递,仲裁员是指在仲裁案件中独立公正地评判当事人财产权益纠纷并作出裁决的第三方,从审理争议并作出裁决的角度看,仲裁员与法官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实际上存在本质区别。

2、干扰诉讼、仲裁活动的正常进行是不被允许的,法官可以转行成为律师,但必须遵守关于律师回避的相关规定,作为专业律师,都非常清楚这一点,律师在代理民事、行政或刑事诉讼活动过程中,都要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规定,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业务。

3、仲裁员转行成为律师相对较为容易,因为他们已经具备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和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如果他们有意愿转型,只需完成一年的实习期并通过考核,便能正式成为律师。

4、对于首次申请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其他职业,都必须经过一年的实习期,才能取得律师执业资格证。

5、是的,许多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同时也是律师,他们具备双重身份,能够在不同的法律领域发挥作用。

仲裁和诉讼有什么区别

1、仲裁与诉讼的主要区别包括:管辖权的取得方式不同;审理者的产生方式不同;开庭审理的方式不同;审理程序及当事人的能动性不同;监督程序也有所差异。

2、法律分析显示,两者的管辖权取得方式不同,在诉讼中,一方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必须应诉,而在仲裁中,必须存在仲裁协议,即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纠纷发生后双方当事人达成的仲裁协议。

3、启动条件不同,仲裁需要双方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表明自愿将争议提交仲裁机关,而民事诉讼则无需双方协商,只要一方的起诉符合法定条件,法院就会受理,选择了仲裁,就不能再到法院提起诉讼,机构性质也不同,仲裁委员会是由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商会统一组建的。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