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证据的合法性及法律风险探讨
1、获取试听证据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若试听证据的来源涉及侵犯他人隐私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例如在工作场所或住所通过窃听手段获得的资料,则属于非法获取的证据,不得在诉讼中使用,直播内容只要完全符合法律规定,便可作为有效证据使用。
2、直播本身并不被允许作为违法行为的一部分,若发现违法行为,可以拍摄视频作为证据,以供后续的举证之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近期在接受《法制日报》采访时指出,当前网络直播的乱象与过去几年相比出现了新的变化,由涉黄涉暴等违法内容转变为侵犯隐私、传播迷信和低俗文化等。
3、若在直播要账时未经他人同意,则属于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人隐私权,若播放量和转播量达到一定程度,可能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对个人隐私保护和个人信息泄露的处罚日益严格,一旦因隐私泄露引发严重后果,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手机直播软件拍摄国家机关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1、未经许可的直播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若涉及违法行为,可以拍摄视频作为证据,对违法行为进行举证,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指出,当前网络直播的乱象与往年相比有了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侵犯隐私、传播迷信和低俗文化等方面。
2、律师解答:公民使用手机拍摄执法机关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外,任何执法活动都应接受公民和组织的监督,若发现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公民有权提出质疑和曝光,以提醒社会大众。
3、遇到警察执法时,不要随意拍摄,以免影响正常执法行为,将执法视频传播到网络也可能面临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将受到法律制裁。
4、是否可以拍摄警察执法行为取决于具体情况:若是一般执法活动,手机拍摄并不违法;若是涉及警察内部活动,则可能不合法,若故意妨碍执法或以拍摄为由进行其他违法行为,将可能构成犯罪。
5、法律分析:公民拍摄执法机关的行为不违反法律规定,任何执法活动除涉及国家秘密外,都应接受监督,若发现违法行为,公民有权提出质疑和曝光。
6、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直播要账的法律性质
1、在特定案例中,检方指出,一审判定未全面考虑案件事实,包括未认定借款事实、违法逼债行为等,这表明在要账过程中,若存在违法行为,如限制债务人自由、敲诈勒索等,将构成犯罪。
2、要账行为本身通常是合法的,只有在采取违法手段时才可能构成犯罪,在民法领域,即使受托人与债务人之间无直接债权债务关系,但持有合法债权凭证的受托人有权进行要账。
3、通过直播要账往往难以实现目的,最佳做法是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如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求助。
作为证据的可行性
1、直播内容不能直接作为违法行为的一部分,但可以作为证据,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指出,当前网络直播的乱象主要体现在侵犯隐私、传播迷信和低俗文化等方面。
2、直播平台有责任对实时直播内容进行监控,一旦发现违法违规内容,应立即停止服务,并报告相关部门,对涉嫌违法犯罪的直播内容,应主动移交至公安机关处理。
3、直播时间记录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4、若发现侵权行为,应迅速收集证据,如录制或截图直播内容,并向直播平台投诉,要求采取措施,若损害较大,可诉诸法律,要求侵权方承担相应责任。
5、收集证据时,应记录直播的时间、内容、主播用户名等,保存直播录像或截图,以及涉及金钱交易的记录和通信证据,选择正确的举报渠道,如通过直播平台的举报系统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