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匈牙利:商业合同与雇佣 IP 风险,这 5 个坑千万别踩-匈牙利律师事务所


一、中企在匈合同纠纷频发:问题多在 “细节盲区”

 

某中企与匈牙利咨询公司合作开发软件,因合同未明确 IP 归属”,项目完成后咨询公司主张软件版权,中企被迫支付高额许可费;另一企业因合同用中文签署,而匈方代表不懂中文,最终合同被认定无效……

 

匈牙利商业合同规则以《民法典》为核心,且对 “电子签名”“消费者合同”“IP 许可” 有特殊规定。中企若忽视这些细节,轻则延误项目,重则面临百万级损失。

 

二、商业合同:3 个 “关键条款” 决定 IP 安全

 

1. IP 归属条款:“默认规则” 不代表 “企业利益”

 

根据匈牙利法律,若未书面约定,咨询顾问 / 承包商对其开发的 IP 享有所有权(即使中企支付了费用)。中企需在合同中明确:

“所有研发成果归委托方(中企)所有”,并约定 “承包商需配合办理 IP 过户手续”。

若涉及版权,需注明 “转让财产权”(匈国版权法一般不允许整体转让版权,但可通过许可实现独家使用)。

 

2. 语言条款:“双方理解” 是合同生效前提

 

匈国法律要求 “合同签署人需理解合同语言”,若一方不懂合同语言,合同可能无效。建议中企:

采用 “双语合同”(中文 + 匈牙利语),并在合同中注明 “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若匈方代表不懂中文,需要求其出具 “已委托翻译理解合同内容” 的书面声明,避免后续以 “语言障碍” 主张合同无效。

 

3. 免责与赔偿条款:“无效约定” 等于 “没约定”

 

匈牙利法律禁止 “免除故意违约、人身伤害责任”,中企在合同中需规避:

不约定 “无论何种原因,甲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此类条款会被认定无效。

赔偿条款需明确 “责任限额”(如 “最高赔偿额不超过合同总额的 20%”),且需合理,避免被法院判定 “显失公平”。

 

三、雇佣关系中的 IP 陷阱:“职务发明” 与 “雇员发明” 要分清

 

匈牙利《专利法》将员工发明分为 “职务发明” 与 “雇员发明”,二者权属完全不同,中企常因混淆而踩坑:

 

1. 职务发明:专利权归雇主,但需付 “报酬”

 

若员工在 “履行雇佣职责” 时创作发明(如研发人员按任务开发的技术),专利权归中企所有,但需向员工支付 “合理报酬”(金额通常参考发明的商业价值)。中企需:

在劳动合同中明确 “职务发明的定义”(如 “所有在工作时间、利用公司资源完成的发明,均为职务发明”)。

建立 “发明报酬制度”,避免因未支付报酬被员工起诉。

 

2. 雇员发明:专利权归员工,雇主有 “非专有实施权”

 

若员工未在职责范围内创作发明,但发明实施属于公司业务(如行政人员业余开发的 “企业考勤软件”),专利权归员工,中企可免费实施,但不能授权他人使用。中企需:

定期与员工沟通 “非职务发明” 情况,若发现对企业有用的发明,可协商 “买断专利权” 或 “签订独家许可协议”。

 

四、中企合同风控建议:3 步搭建 “安全网”

 

1.合同起草阶段:引入当地律师,确保条款符合匈国法律(如电子签名需用 “合格电子签名”,避免用普通电子签章导致合同无效)。

2.合同履行阶段:定期核查 IP 归属、许可费支付等情况,留存履约证据(如邮件、付款凭证)。

3.纠纷预防阶段:在合同中约定 “调解优先”,匈国(调解)程序高效且成本低,可避免长期诉讼。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