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樽律所】香港冒充律师是什么罪

在香港,冒充律师属于严重刑事犯罪,可能触犯《法律执业者条例》及《刑事罪行条例》。这类行为不仅破坏司法公信力,还可能对当事人权益造成实质损害。香港法律对此类欺诈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最高可判处7年监禁。

根据香港《法律执业者条例》第44条,任何人若虚假宣称具有律师资格或执业权利,即构成犯罪。该罪名不要求行为人实际从事法律工作,只要存在虚假陈述即可能被起诉。例如在名片、网站或社交平台自称"律师""大律师"或使用相关头衔,均可能构成违法。

司法实践中,冒充律师常伴随其他犯罪行为。部分不法分子会伪造律师事务所文件、印章或执业证书,这些行为可能同时触犯《刑事罪行条例》第71条"伪造文件罪"和第73条"使用虚假文书罪",两罪最高均可判处14年监禁。2019年就有案例显示,一名男子因冒充律师处理离婚案件并骗取客户款项,最终被判监禁3年8个月。

香港律师会设有专门的投诉委员会处理冒牌律师举报。市民可通过官网提交证据材料,包括涉事人员的宣传资料、通讯记录或收费凭证等。执法部门调查确认后,律政司通常会以"欺诈罪"和"冒充律师罪"合并起诉,近年该类案件的定罪率超过90%。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未收取费用也可能构成犯罪。2021年一宗案件中,被告无偿为朋友撰写法律文书并自称律师,虽未牟利仍被判处160小时社会服务令。法院强调该行为的危害性在于误导公众对法律专业性的认知。

为防范冒牌律师,市民应通过香港律师会官网验证执业资格。正规律师的执业编号格式为"C+6位数字",大律师则为"M+5位数字"。遇到可疑情况时,可致电28460500向律师会纪律部查询。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