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樽律所:香港律师带的假发叫什么

在香港法庭上,律师和法官头上那顶醒目的白色卷发有个专业名称——"法庭假发"(Court Wig)。这种传统服饰源自18世纪英国司法体系,香港回归后仍保留这一特色。不同于普通假发,法庭假发采用马鬃毛手工编织,每顶造价高达数千港元,成为法律权威的视觉象征。

法庭假发主要分为两种样式:法官佩戴的"全长假发"(Full Bottom Wig)垂至肩部,而律师使用的"短款假发"(Barrister"s Wig)长度仅到耳际。这种区分不仅体现职级差异,其蓬松的卷曲造型还能模糊佩戴者面部表情,确保司法审判的客观性。有趣的是,香港本地律师更习惯称其为"大状假发",这个粤语俗称生动反映了地域文化特色。

关于法庭假发的使用规范,《香港高等法院规则》有明确规定:在高等法院和终审法院审理案件时,律师必须佩戴假发出庭。但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区域法院等初级法院已逐步取消强制佩戴要求。这种变化引发法律界热议,保守派认为假发维系司法传统,革新派则主张去除殖民色彩。

制作一顶合格的法庭假发需要匠人耗费120小时以上。伦敦的Ede & Ravenscroft公司作为御用供应商,至今仍保持着300年前的古法工艺。香港律政司每年都会采购补充库存,确保假发的洁白挺括。值得注意的是,资深律师的假发往往因长期使用产生独特光泽,这种"包浆效果"反而成为资历的无声证明。

随着时代发展,香港社会对法庭假发的存废争议不断。支持者强调其赋予的法律仪式感能震慑犯罪,反对者则批评这是过时的阶级符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顶白色假发已成为香港法治文化的独特标识,正如终审法院大楼顶部的正义女神像一样,承载着普通法体系的历史记忆。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