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条例全文最新版本
第一部分:条例概述
存款保险条例全文最新版本
《存款保险条例》的制定,旨在构建一个规范、有序的存款保险制度框架,确保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该条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一章总则中,第一条明确指出,本条例的制定是为了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依法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第二条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统称投保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投保存款保险。
第二部分:存款保险内容详解
第二章存款保险的具体内容中,首先明确了偿付限额,考虑到中国居民储蓄倾向较高,储蓄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存款保险条例(草案)》将偿付限额设为50万元人民币,约为中国人均GDP的12倍,远高于国际一般水平,据测算,这一限额能够为962%的存款人(包括各类企业)提供100%全额保护。
条例还详细规定了存款保险的适用范围,存单、存折和银行卡(部分是活期)可用于办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通常支持异地取款,手续简便;而定期存款通常需要在存入行办理,且未到期时取款可能需要身份证明,值得注意的是,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第三部分:农业保险条例
为了规范农业保险活动,保护农业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制定了《农业保险条例》。
第四部分:存款保险制度条例全文
存款保险制度条例全文
《存款保险条例》已经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第67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即便银行破产、倒闭,投资人的本金和利息也能获得国家兜底赔付,限额50万元,银行理财产品不在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内,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该条例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建立,对于维护金融稳定、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部分:存款保险条例是什么
存款保险条例是什么
存款保险条例是为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依法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而制定的,法律依据:《存款保险条例》第一条 为了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依法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条例。
存款保险条例是一种存款保障制度,旨在保护储户的合法权益,通过存款保险机构与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储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存款保险基金的方式,对储户的存款提供保障。
第六部分:存款保险内容
存款保险内容
存款保险制度的首要内容是确定其保护的对象和范围,对于存款者来说,这意味着他们的存款安全得到了保障,对于银行而言,这意味着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经营风险而引发的挤兑风险,对于制度本身而言,清晰明确的保险对象与范围是保障整个制度稳定运行的基础。
中国银行存款保险介绍:存款保险又称存款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公众的存款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我国的存款保险覆盖所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
存款保险制度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保险范围、保险金额、赔偿条件、保费缴纳等。
第七部分:银行存款保险条例内容
银行存款保险条例内容是什么
银行存款保险条例是为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依法保护储户的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而制定的,法律依据:《存款保险条例》第一条 为了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依法保护储户的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条例。
银行存款保险条例内容主要包括:明确保险范围、保险责任、赔偿条件、保费缴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15年2月17日发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依法保护储户的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条例。
存单、存折和银行卡(部分是活期)可用于办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通常支持异地取款,手续简便;而定期存款通常需要在存入行办理,且未到期时取款可能需要身份证明,存款保险条例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存款保险条例》是为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又称存款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设立专门的存款保险基金,明确当个别金融机构经营出现问题时,依照规定对存款人进行及时偿付,保障存款人权益。
定期存款最低存款金额为50元,存款只分为定期和活期,所谓的死期就是指的定期,办理定期存款可以是存单,也可以是存折,银行卡(那种带磁条的小卡片,名片大小)一般为活期,对于无折卡,一般银行是不能补办存折的,对于个人结算户活期,可以补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