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并存,而且已经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多元化的国有资产流失形式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日益复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流失形式:
1、股份制改造与拍卖过程中的流失: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资产拍卖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国有资产被低估或非法转移的情况,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通过低估资产价值或隐瞒资产,将国有资产转化为私人所有。
2、假破产真逃债:一些企业利用破产程序,通过虚假的破产申请,将债务转移到其他实体,从而逃避债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产权交易评估不公:在产权交易过程中,评估机构可能出于利益驱动,恶意低估国有资产的价值,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4、假合资套钱:有些企业通过虚假的合资项目,将国有资产转移到合资企业,实现国有资产的非正常流失。
5、决策失误:由于决策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市场敏感性,导致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企业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同样多样:
1、低估或低价折股:企业改制时,可能低估土地、房产等资产的价值,忽视其市场升值潜力,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2、公有资产无偿量化:将公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使得国有资产流失。
3、分红不公:国家股、集体股和个人股的利益分配失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4、企业亏损转嫁:企业改制后,将改制前的亏损转嫁给国家,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银行坏账剥离后的情况国有银行将坏账剥离给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后,情况并不乐观,从1999年开始,信达、华融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处理上万亿的不良资产,十年后,这些资产管理公司又通过市场化手段,将更多的不良账单塞进国家手中,导致坏账不减反增,纳税人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负担。
国有资产流失的机制与途径国有资产流失的机制和途径复杂多样,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途径:
1、内部人控制:内部人通过过高的在职消费、盲目投资、信息披露不规范、短期行为、资产转移等手段,侵占国有资产。
2、私设“小金库”:一些企业通过私设“小金库”,变相侵占、隐匿、转移国家和单位收入。
3、决策失误:由于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损失。
4、对外投资失误: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人通过不正当手段,侵占国有资产。
2、决策失误:由于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损失。
3、市场机制运作缺陷: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4、外部环境因素:如经济波动、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也为国有资产流失提供了条件。
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对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