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领域/银行与金融服务/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显失公平民事行为有效性解析,撤销权与法律规定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5/04/21 作者:国樽律所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有效吗?深度解析与案例分析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公平原则是基石之一,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民事行为可能显失公平,这引发了人们对这些行为有效性的疑问,本文将深入探讨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否有效,并分析相关法律规定及案例。

1、显失公平民事行为的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这意味着,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并非绝对无效,而是赋予受损害方撤销权。

2、显失公平民事行为的效力认定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属于可撤销行为,其效力取决于当事人的撤销行为,如果受损害方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撤销权,该民事行为自始无效;如果未行使撤销权,则该民事行为有效。

3、案例分析: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

在司法实践中,乘人之危和显失公平是两种常见的民事行为,乘人之危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迫使对方作出不合理的民事行为,而显失公平行为是指民事行为效果明显违背公平原则的行为。

在“甲乙合同纠纷案”中,甲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向乙公司借款100万元,约定一年后偿还,乙公司利用甲公司的困境,要求甲公司支付高额利息,甲公司因急需资金,被迫同意,后甲公司发现乙公司行为显失公平,遂请求撤销该合同,法院经审理,认定乙公司行为构成显失公平,支持了甲公司的诉讼请求。

4、显失公平民事行为的诉讼时效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受损害方行使撤销权的期限为一年,如果受损害方在一年内未行使撤销权,则丧失胜诉权。

5、法律主观: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属于可撤销行为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属于可撤销行为,被撤销后自始无效,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其他可撤销行为有: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法定其他可撤销行为等。

6、法律主观: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如何认定

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认定是: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

7、法律分析:合同显失公平并非无效

合同显失公平属于合同可撤销的事由,显失公平的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对方缺乏经验,在订立合同时致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合同。

8、法律分析:合同显示公平并非无效

显失公平属于合同可撤销的事由,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并非绝对无效,而是赋予受损害方撤销权,受损害方应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撤销权,否则将丧失胜诉权,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根据具体案情,综合考虑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依法作出公正裁决。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