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挪用资金罪的追缴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相关法律条款,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挪用正在生成或支付利息的本单位资金,在挪用期间内,给单位造成的利息损失,应予以追缴,但不得计入挪用资金的数额,若挪用本单位资金进行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所获取的利息、收益或违法所得,也应当追缴,但同样不计入挪用资金的数额。
在具体操作上,如果挪用公款存入银行、用于集资、购买股票、国债等,属于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所获取的利息、收益等违法所得,应当追缴,但不计入挪用公款的数额,若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赌博、走私等非法活动,则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数额较大和挪用时间的限制。
对于违法犯罪所得的赃款,我国法律规定是会追缴的,挪用资金罪的犯罪分子在坐牢后,还需归还挪用的资金,若因犯罪行为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还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在追缴过程中,若犯罪分子被判处没收财产,则应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根据《刑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
挪用资金坐牢后钱还还吗对于挪用资金罪的犯罪分子,在服刑结束后出狱,是否还需归还挪用的资金,这一问题备受关注,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因挪用公款罪被判刑,服刑结束后出狱,如果只是暂时无力偿还的,可以协商分期还款,若是没有收入来源,又无劳动能力的,法院会裁定终结执行。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判刑是追究刑事部分责任,但还钱是民事部分的责任,刑法在挪用资金罪中没有规定罚金刑,因此被告人因犯挪用资金罪被判刑时,不会判处罚款,但被告人对于所挪用的资金有退赔责任,且这种责任不因受到刑罚而免除。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厂家告经销商为业务员说挪用资金怎么办当厂家发现经销商的业务员涉嫌挪用资金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向公安部门报案,追究其刑事责任,企业亦可通过民事诉讼追回被挪用款项,并要求赔偿相应损失。
2、在法律程序中,证据的充足与精确至关重要,若证据确凿,该员工将面临挪用资金罪的刑事惩罚,具体量刑依据挪用数额及情节而定。
3、企业还需审视自身财务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机制,避免此类事件再度发生。
4、若在案发前部分或者全部归还本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
5、若业务员利用职务便利挪用资金,具体数额是多少,以及挪用资金的时间是否超过三个月等关键信息,均需核实。
6、若上述情况属实,建议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追究业务员的刑事责任,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多次挪用资金但均归还如何认定数额在多次挪用本单位资金的情况下,挪用数额的计算方法如下:
1、多次挪用不还的,挪用数额累计计算。
2、以后次挪用的资金归还前次挪用的资金的,挪用的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
3、多次挪用本单位资金,其中有的用于非法活动,有的用于营利活动,有的用于个人生活或挥霍。
4、挪用资金数额较大,且在未超过三个月期限内未归还,数额在一万至三万元之间,达到立案标准。
5、挪用资金用于营利活动,不论金额大小,只要未归还超过三个月,均构成挪用资金罪。
6、挪用资金进行非法活动,不论金额大小,都属于挪用资金罪。
7、在案发后归还的,不影响挪用资金罪的成立,但属于从轻处罚情节。
8、挪用资金数额达到较大的,并且超三个月或者用于非法活动的,就会构成犯罪。
认定挪用资金罪必须是使用资金后还将归还吗在认定挪用资金罪时,并不要求行为人在使用资金后必须归还,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以下几种情形构成挪用资金罪:
1、行为人多次挪用本单位资金,用于除营利活动、非法活动以外的其他一般合法性活动的,如果每次挪用都在三个月以内归还的,自然不成立犯罪,也就不涉及犯罪数额的计算。
2、但如果是连续挪用,即用后一次挪用的资金归还前一次挪用的资金,则构成犯罪。
3、在多次挪用本单位资金的情况下,挪用数额按下列方法计算:多次挪用不还的,挪用数额累计计算;以后次挪用的资金归还前次挪用的资金的,挪用的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
4、挪用资金数额较大,且在未超过三个月期限内未归还,数额在一万至三万元之间,达到立案标准。
5、挪用资金用于营利活动,不论金额大小,只要未归还超过三个月,均构成挪用资金罪。
6、挪用资金进行非法活动,不论金额大小,都属于挪用资金罪。
在认定挪用资金罪时,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以及挪用资金的数额和用途,只要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即使行为人在使用资金后归还,仍可能构成挪用资金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