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领域/银行与金融服务/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解析合同诈骗罪认定标准,金额、手段、法律后果全解析
发布时间:2025/04/20 作者:国樽律所

在商业活动中,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是确保交易双方权益的重要环节,合同诈骗作为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还严重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为了有效打击这一犯罪行为,明确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至关重要,以下是关于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的一些标准和要点,我们将通过深入分析和详细描述来理解这些标准。

一、合同诈骗罪的立案金额标准

1、金额门槛:根据我国《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立案金额标准为二万元以上,这意味着,只要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诈骗金额达到或超过二万元,即可立案追诉。

2、法律依据:这一标准来源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的相关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合同诈骗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二、合同诈骗罪的法律分析

1、个人诈骗:对于个人而言,若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五千元以上,即达到立案追诉的标准,这一标准强调了个人在合同诈骗中的法律责任。

2、单位诈骗:对于单位而言,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更高,通常要求诈骗金额在五万元以上,这体现了单位在商业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责任。

三、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详解

1、犯罪属性:合同诈骗罪一旦确定,即被视为刑事案件,这意味着,一旦涉嫌此罪,犯罪嫌疑人将面临刑事追究。

2、犯罪手段: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欺骗等非法手段获得对方财产,若金额达到两万元以上,即构成犯罪。

3、量刑标准:根据犯罪数额,合同诈骗罪的量刑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四、合同诈骗罪的五种具体立案标准

1、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通过虚构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与对方签订合同,骗取对方财物。

2、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使用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担保,骗取对方财物。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在没有实际履行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骗取对方财物。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在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以逃避履行合同。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除上述四种情况外,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达到二万元以上。

五、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与认定要点

1、数额认定: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对于个人而言,通常为五千元至两万元以上;对于单位而言,通常为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以上。

2、主观故意:合同诈骗罪的主观上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表现在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3、犯罪行为:合同诈骗罪的认定,需要考虑犯罪行为的具体情况,如诈骗手段、诈骗金额、犯罪情节等。

六、最新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1、个人诈骗:个人诈骗金额达五千元,即立案追诉。

2、单位领导人员以单位名义诈骗:单位领导人员以单位名义诈骗,金额超过五万元,也将立案追诉。

3、诈骗金额: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条件主要根据骗取财物的数额决定,个人诈骗,数额超过五千元;单位诈骗,数额超过五万元。

4、法律后果: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将面临刑事追责,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具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和明确的规定,在商业活动中,我们应时刻保持警惕,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