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领域/银行与金融服务/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司法公正保障,详析再审中止原判决执行制度及其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2025/04/20 作者:国樽律所

再审中止原判决执行规定详解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再审中止原判决执行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旨在确保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下是关于再审中止原判决执行规定的详细解析。

1. 法律分析:再审期间中止原判决执行的含义

在再审程序中,中止原判决执行是指法院在审理当事人提出的上诉案件期间,对原判决暂时停止执行,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原判决在再审过程中产生不利影响,确保再审程序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需要中止执行的,应当在再审裁定中明确写明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

2. 再审申请的途径及法律效力

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均有权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申请再审并不会自动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六条的规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对于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执行,以保障当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3. 再审裁定的制作与效力

《民事诉讼法》第183条明确规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该裁定需由院长署名,并加盖人民法院印章,最高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法院及上级人民法院,若需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进行提审、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或自行再审,均需作出裁定以中止原判决的执行。

强制执行过程中再审中止执行的情形与处理

1. 执行中止的情形与处理

在强制执行过程中,若出现需要中止执行的情形,如被执行人提出执行异议、执行依据被撤销等,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对于再审程序中的执行中止,也适用同样的原则,如果有充分理由,强制执行过程中再审可以中止执行。

2. 同时申请执行与中止执行的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的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在申请再审期间,当事人可以同时申请执行,对于正在执行的案件,有少数可以继续执行,大多数案件应当中止执行。

3. 再审立案后强制执行停止的具体情况

再审立案后,强制执行是否停止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当事人提出再审申请时,不停止原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对于决定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执行,但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执行;对于刑事案件提出申诉,同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中止执行。

裁定中止原判决执行的法律意义与实施要点

1. 裁定中止原判决执行的法律意义

《民事诉讼法》第183条明确指出,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将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司法公正的重视,确保了再审程序的顺利进行。

2. 裁定中止原判决执行的实施要点

在实施裁定中止原判决执行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裁定需由院长署名,并加盖人民法院印章;二是裁定应当明确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三是对于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及时作出中止执行的裁定。

3. 中止执行的具体情形与处理

中止执行是指执行程序开始后,由于出现特殊情况,法院裁定暂时停止执行程序,在再审期间,若出现导致执行工作无法进行下去的特殊情况,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待该情况消除后,继续进行未完成的执行工作。

通过以上对再审中止原判决执行规定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法律制度在实际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其对保障司法公正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