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领域/银行与金融服务/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民法典详解,五种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情形及法律后果
发布时间:2025/04/20 作者:国樽律所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为了深入理解《民法典》中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形,我们需对《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进行详细分析,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形包括: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所谓无效民事行为,是指欠缺法律行为根本生效要件,自始、确定和当然不发生行为人意思之预期效力的民事行为,这意味着,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五条的规定,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让我们详细探讨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五种情形。

法律主观方面,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从法律分析的角度来看,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形包括: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第三,欺诈、威胁、恐吓等原因导致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如果一方在达成民事法律行为时采用欺诈、威胁、恐吓等手段,导致对方做出了不真实的意思表示,那么这个民事法律行为就是无效的,因为这种行为是违反了法律的道德和公平原则的。

第四,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我们来探讨无效民事行为的含义,无效民事行为,顾名思义,指的是法律上不被承认的、从本质到结果都不具备效力的民事行为,这些行为的法律效果自始至终不存在,不需要任何人提出质疑,也不需要经过法院或仲裁机构的宣告,它们自一开始就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

根据《民法通则》第58条第2款的规定,无效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在法律上不具备基本的生效条件,从一开始起就无法按照行为人的预期产生法律效力,无效民事行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民事行为违反了法律的道德和公平原则;民事行为损害了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民事行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无效民事行为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依法予以撤销或确认无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警惕这类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构建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