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顶腐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对产量和品质有着极大的影响,面对这一病害,正确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以下是对玉米顶腐病防治方法的详细解析,包括药物选择、防治技巧以及病害成因的深入分析。
针对严重发病地块的处理当玉米顶腐病严重,已无法挽救时,可以考虑毁种以防止病害蔓延,但在毁种前,一定要进行彻底的土壤消毒,以防止病原菌的残留。
药物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药
在玉米顶腐病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80%代森锰锌600倍液:喷施于发病植株,每隔1015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
10%苯醚甲环唑800倍液:与代森锰锌同理,用于发病植株,连续喷施2次。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广谱杀菌剂,用于发病植株,连续喷施2次。
病毒类型与针对性用药玉米顶腐病分为细菌性和真菌性两种类型,根据病毒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防治。
细菌性顶腐病
中生菌素、辛菌胺、叶枯唑、农用链霉素:用于发病植株,加入磷酸二氢钾喷雾,57天左右一次,连续喷雾防治23次。
真菌性顶腐病
苯甲丙环唑、丙环唑、戊唑醇、已唑醇、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氯溴异氰尿酸:用于发病植株,加入磷酸二氢钾喷雾,57天左右一次,连续喷雾防治23次。
常用防治药物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治疗玉米顶腐病的药物:
多菌灵(Carbendazim):广谱杀菌剂,发病初期使用效果最佳,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三唑酮(Triazolone):广谱杀菌剂,对多种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细菌性茎腐病防治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主要表现为茎基部腐烂,有恶臭,发现病株后,应立即拔除并深埋处理,以下为防治方法:
链霉素、叶枯唑、辛菌胺、中生菌素、噻菌铜、噻森铜、喹啉铜、氯溴异氰尿酸、多粘类芽孢杆菌:加入磷酸二氢钾喷雾,间隔5天连续喷施23次。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
选用内吸性杀菌剂:如中生菌素、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噻菌铜、乙蒜素等。
播前拌种:使用百菌清、多菌灵、甲拖等拌种。
发病初期用药: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喷雾防治,加入芸苔素和微肥促进植物生长。
烯唑醇、链霉素、腐殖酸铜、加微肥加芸苔素防治。
病害成因与症状玉米顶腐病主要由多种真菌和细菌混合感染引起,气候条件、土壤湿度、植株密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病害的发生。
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玉米心叶的叶基开始被感染,呈现水浸状腐烂,伴有不规则褐色或黄褐色斑点。
成株期:病株可能表现出以下几种症状:
叶缘缺刻型:叶片基部或边缘出现类似“刀切”的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半边或全部脱落。
心叶紧缩型:心叶紧紧地挤在一起,无法正常生长和伸展,俗称弓形,像猪尾巴。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病害成因、症状、防治方法等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