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民商诉讼与仲裁/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敲诈勒索罪构成要素解析,四要件与认定标准全解读
发布时间:2025/04/18 作者:国樽律所

在探讨敲诈勒索罪的主观故意认定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该罪行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涉及主体、主观意图、客体以及客观行为等多个层面。

条件一: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应当是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普通自然人,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并因此对其行为负责的人,才能成为敲诈勒索罪的主体。

条件二:主观意图

在主观层面上,行为人必须有明确的直接故意,并且怀揣着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意图,这种意图并非仅仅是想要占有财产,而是必须是以非法手段实现这一目的,如果行为人的目的是合法的,债权人为讨还债务而采取的合法催收手段,那么即使存在威胁成分,也不构成敲诈勒索罪。

条件三:客体

被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私财物的所有者权益以及他人的人身自由权,这意味着,敲诈勒索罪不仅侵犯了财产权,还可能侵犯到个人的人身安全或自由。

条件四:客观事实

从客观事实的角度来看,敲诈勒索罪的行为人必须通过威胁、恐吓、要挟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产,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财产,而不是为了合法的债务追偿或其他合法目的。

勒索敲诈定罪标准

在法律层面,敲诈勒索罪的定罪标准具体如下:

数额标准

敲诈勒索行为数额达到了2000元的,就可以认定构成犯罪,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敲诈勒索罪的数额巨大标准为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则为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

多次敲诈勒索

除了数额标准外,多次敲诈勒索也是构成敲诈勒索罪的重要标准,所谓多次,通常指的是在两年内敲诈三次以上。

敲诈勒索罪认定要件包括哪些

敲诈勒索罪的认定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还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威胁、要挟、恫吓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的行为,敲诈勒索的行为只有数额较大时,才构成犯罪。

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主观要件

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敲诈勒索罪的4个要件

敲诈勒索罪的四个要件如下:

敲诈行为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他人交出财物或者以其他方式给予自己不当利益的行为。

敲诈手段

敲诈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暴力、胁迫、恐吓等,这些手段的目的是为了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

敲诈对象

敲诈对象可以是任何公私财物,包括货币、有价证券、贵重物品等。

敲诈结果

敲诈结果表现为被害人因恐惧而交出财物,或者行为人通过其他方式非法占有财物。

怎样认定敲诈勒索罪

认定敲诈勒索罪,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数额标准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为起点。

多次敲诈勒索

多次敲诈勒索,即两年内敲诈三次以上。

手段标准

行为人采用威胁、恐吓、要挟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

结果标准

被害人因恐惧而交出财物,或者行为人通过其他方式非法占有财物。

敲诈勒索罪的条件是怎样的

敲诈勒索罪的构成条件主要包括:

数额条件

行为人必须敲诈勒索到公私财物,且该财物的价值需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即2000元至5000元。

手段条件

行为人必须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勒索财物。

目的条件

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和认定标准,这对于打击此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