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民商诉讼与仲裁/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深入解析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类型、效力及法律后果
发布时间:2025/04/17 作者:国樽律所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意思表示是至关重要的要素,它指的是当事人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其意愿,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以下是对意思表示类型及其效力认定的深入探讨。

1. 意思表示的构成与效力

① 若按照意思表示解释规则,其表示亦被解释为不包含效果意思,则不成立意思表示,这意味着,如果行为人的表示仅停留在表达意愿的层面,而没有体现出其意图产生法律效果,那么这样的表示就不能构成意思表示。

② 若按照意思表示解释规则,其表示被解释为包含效果意思,则成立意思表示,但表意人可主张类推适用重大误解撤销已经成立的意思表示,但须对相对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这表明,即使意思表示包含效果意思,但在特定情况下,表意人仍可基于重大误解撤销该意思表示,但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2.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其效力类型如下:

(一)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3.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类型

民事法律行为由有民事行为能力主体实施,是民事主体真实意思表示,并且该行为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就具有法律效力,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4. 表示行为与隐藏行为

(效果意思+目的意思)=内心意思(mind)表示行为,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意思(包括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理解的行为。

隐藏行为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虚假表示的同时,隐藏了其真实意图,意图通过虚假表示实现真实的行为目的,隐藏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存在真实意图;实施虚假表示;将真实意图隐藏于虚假表示中,隐藏行为的效力不受隐藏事实的影响,其法律效力需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判断。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概念及类型

1.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2.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类型

根据我国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可以分为四类:

有效的民事行为;

效力待定的行为;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无效的民事行为。

3. 意思表示瑕疵与法律后果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4. 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

无效的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是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

意思表示的构成与效力

1. 对话意思表示与到达主义

为合理分配危险,民法就对话的意思表示采“了解主义”,就非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采“到达主义”,对话意思表示:了解原则,对话人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以相对人了解时,发生效力。

2.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意愿,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要素包括:

目的意思: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效果意思:指行为人希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意思。

3. 意思表示的效力

意思表示的效力取决于其构成要素是否满足法律规定,若构成要素满足法律规定,则意思表示有效;若不满足,则意思表示无效。

民事法律行为及其效力认定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了解意思表示的类型、效力认定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意思表示的真实性,避免因意思表示瑕疵而导致的法律纠纷。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