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如何有效处置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其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处置,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学生犯罪的法律处置方式多样
当大学生涉及刑事案件时,法律提供了多种处理方式,这些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判处管制、有期徒刑缓刑;对于有罪但不起诉或免于刑事处罚的情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特殊情况下才会进行特殊处理,年龄是一个重要的特殊因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1418周岁的未成年人涉及刑事案件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2、大学生犯罪并非必然遭受开除惩罚
大学生犯罪并不必然导致开除学籍的惩罚,如果因罪行受到刑事处罚,学校可以实施开除处理或选择维持原状,若要作出开除决定,学校必须确保程序规范、证据确凿、法规明确、定性精确以及处分适当,在作出处分前,应充分听取学生或其代理人的辩护与申诉,至于开除决策,则必须由校长会议谨慎审议后作出。
3、法律对大学生犯罪的明确分析
对于已经构成犯罪被判刑的大学生,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要开除学籍,如果涉及缓刑,学校则根据具体情节予以纪律处分,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律对大学生犯罪行为的严肃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对犯罪大学生的教育挽救意图。
4、保护自身权益与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大学生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互帮互助,共同遵守法律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除了自己严格遵守法律外,大学生还可以积极帮助身边的人遵守法律,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犯罪是否一定要开除
1、法律分析:不一定
大学生因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学校可以予以开除处分,也可以不作出开除决定,如果学校要对学生作出开除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开除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2、刑事拘留与开除的关系
大学生刑事拘留的,不一定会被开除,如果是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才会被开除,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的也会被开除,如果只是被刑事拘留,但最终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具备“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情况,学校便不会开除。
3、律师观点:可能会被学校开除
当代大学生刑事犯罪可能会被学校开除,根据规定,学校可以对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学生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如果学校要对学生作出开除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处分适当,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
4、法律对开除学籍的具体规定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大学生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故大学生犯罪有可能会被学校开除。
5、特殊情况下的开除决定
如若有特殊情况就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
6、大学开除决定的谨慎态度
大学通常不会轻易开除学生,但在特殊情况下会采取此措施,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若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或严重违反学校规定,影响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等,可能会被开除学籍。
在校大学生犯罪量刑规定
1、帮信罪的量刑标准
在涉及到犯有帮信罪(协助信息网络犯罪)的案件中,通常会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的惩罚,特别是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如果他们犯下此类犯罪行为,将面临更为严厉的法律制裁。
2、帮信罪的判刑标准
大学生犯帮信罪一般判刑标准如下: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量刑的年龄因素
法律分析指出,在校大学生的量刑需要根据其年龄来看,而非是否在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大学生犯罪从轻规定
1、未成年人犯罪的从轻处罚
根据刑法内容的相关规定,14—18周岁的未成年人涉及刑事案件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如果是已满18周岁的大学生,涉及刑事案件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是未满18周岁的大学生,在判处刑罚时应当要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大学生身份与从轻处罚的关系
大学生犯罪没有从轻的规定,即大学生身份不是减刑的理由,也不是从轻处罚的理由,但如果有法定情节的,可从轻、减轻甚至免除处罚。
3、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处罚
法律客观:《刑法》第二十二条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行政惩罚的减免条款
大学在校生如遭受行政惩罚,可享受特定减免条款,依据《行政处罚法》,以下行为者将被判从轻或减轻处罚: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影响者;受他人胁迫或欺骗而为者;主动交代未被发现的违法行为者;协助行政部门查办违法行为并有显著贡献者。
大学生涉及刑事案件的处理方式
1、盗窃罪的量刑标准
法律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比较大的,或者有过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所谓“数额较大”,根据《解释》是指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1千元至3千元以上。
2、刑事案件的处理依据
法律主观:刑事案件怎么处理要依据刑事案件的类型而定,刑事案件一般是由公安机关侦查的,如果是渎职类的案件由检察机关负责。
3、聘请律师的重要性
建议聘请律师,可以在检察院作不起诉处理。
4、触犯国家刑律的处理
对触犯国家刑律,构成刑事犯罪者,学校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这里是可以并非必须,被判刑的大学生并不一定非得受到开除学籍的处分,但被判了缓刑,说明其悔改好、主观恶性轻,可以建议学校从教育挽救的角度出发,考虑暂不对其开除学籍,这要看学校的规章制度及与学校的协商。
5、多种处理方式并存
大学生涉及刑事案件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判处管制、有期徒刑缓刑;有罪但不起诉或免于刑事处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一些特殊情况才会特殊处理,年龄是其中的一种特殊因素,在1418周岁的未成年人涉及刑事案件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6、打架致人伤害的法律责任
年满16周岁以上的,学生打架造成伤害报警应当追究法律责任,打架致人伤害,应当进行法医鉴定,如果构成轻微伤,应当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如果构成轻伤以上,涉嫌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应当判处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