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民商诉讼与仲裁/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劳动法揭秘,劳动者报酬法律全解析,保障权益必读!
发布时间:2025/04/16 作者:国樽律所

在现代社会,劳动者报酬的法律规定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基石,以下是对劳动者报酬法律规定的详细解析,旨在帮助劳动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权利。

一、劳动法中的“工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它通常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计时工资:这是按照一定的计时标准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通常以小时、日或月为单位计算。

计件工资:这是根据劳动者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报酬,通常适用于那些能够明确计量的工作。

奖金:这是对劳动者超额完成工作或达到特定目标而给予的额外报酬。

津贴和补贴:这些是为了补偿劳动者因特殊工作条件或生活费用增加而给予的额外报酬。

加班加点工资:这是对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外加班工作的劳动者支付的额外报酬。

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这是指在劳动者遇到特定困难或情况时,用人单位按照规定支付的额外报酬。

二、劳动报酬的构成

劳动报酬包括货币工资、实物报酬和社会保险,它包括以下内容:

工资:这是劳动者付出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的对价,体现的是劳动者创造的社会价值。

奖金:这是对劳动者超额完成工作或达到特定目标而给予的额外报酬。

津贴:这是为了补偿劳动者因特殊工作条件或生活费用增加而给予的额外报酬。

补贴:这是对劳动者因特殊工作条件或生活费用增加而给予的额外报酬。

失业保险:这是劳动者在失业期间获得的经济保障。

养老保险:这是劳动者在退休后获得的经济保障。

人身保险:这是为劳动者提供意外伤害、疾病等风险保障。

医疗保险:这是为劳动者提供医疗费用保障。

家庭财产:这是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财产保障。

三、劳动报酬支付规定

《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第五十一条规定,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劳动法》及《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对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的行为作出了具体规定:

工资支付形式: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即人民币)形式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

工资支付对象:用人单位应将工资支付给劳动者本人;本人因故不能领取工资时,可由其亲属或委托他人代领。

四、劳动报酬相关法律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应当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作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实行同工同酬。

《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五、劳动报酬的法律保护

劳动者一方只要在用人单位的安排下按照约定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劳动者就有权要求按劳动取得报酬,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再用其所获得的劳动报酬来购买自己和家人所需要的消费,才能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力和供养自己的家人,从而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供了法律保护,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劳动者报酬的法律规定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劳动者应充分了解这些法律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也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