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民商诉讼与仲裁/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劳动纠纷解决全攻略,协商、仲裁、诉讼,维护权益关键步骤解析
发布时间:2025/04/15 作者:国樽律所

在现代社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纠纷是不可避免的现象,面对此类纠纷,了解法律途径和解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解决争议的方式、法律依据及案例分析的详细阐述。

法律途径:协商与仲裁

1、协商解决: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纠纷时,首选的解决方式是协商,双方应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就争议事项进行沟通,寻求共识,若协商成功,应签订书面和解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调解仲裁:若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劳动者应当收集相关证据,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或提起诉讼。

3、劳动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在我国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仲裁裁决具有强制执行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任何一方均可向本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

仲裁时效与法律分析

4、仲裁时效:对于2008年5月1日前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适用《劳动法》中有关仲裁时效和起诉的规定,该法规定,申请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书面申请,员工在与单位发生纠纷之日起一年内申请劳动仲裁均有效。

5、法律分析:协商程序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环节,与其他纠纷不同的是,劳动争议的当事人一方为单位,一方为单位职工,因双方已经发生一定的劳动关系而使彼此之间相互有所了解,双方发生纠纷后最好先协商,通过自愿达成协议来消除隔阂。

案例分析:甲某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

6、案例一:罗某于2009年10月18日进入上海市杨浦区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从事客户经理一职,2009年12月31日,罗某因工作不开心,突然不辞而别,事后甲公司拒付罗某12月工资及奖金,此案例中,罗某应收集证据,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7、案例二:曾某于2010年2月起在某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工种)”,2012年11月14日,某公司通知竞聘上岗,此案例中,若曾某对竞聘结果有异议,可通过协商或仲裁途径解决。

8、案例三:与甲公司签了用工协议,实际用工单位却是乙公司,发生劳动纠纷时劳动者该如何维权?根据法律规定,劳动关系建立最本质的判断标准还是实际用工,劳动者可向实际用工单位提出劳动争议,要求解决纠纷。

9、案例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决定解除劳动合同,签订完解除协议后,发现自己怀孕了,那么劳动者能否以自己已经怀孕为由,主张协议无效?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仲裁申请与时效

10、劳动仲裁申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11、仲裁时效:劳动仲裁的时效为一年,这一年的计算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开始,对于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的争议,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申请仲裁不受一年时效限制。

法律规定:调解、仲裁与诉讼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应依法采取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收集证据,合理维权,是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关键。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