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企业合规/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乐融电视广告争议案引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广告法冲突解析
发布时间:2025/04/15 作者:国樽律所

乐融公司智能电视广告争议

江苏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江苏消保委”)针对乐融公司智能电视开机广告播放同时未提供一键关闭广告功能的行为,遂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在庭审中,乐融公司辩称,电视在开机热机阶段确实无法播放电视内容,如没有广告则显示为黑屏状态,因此待机期间的广告并未影响用户观看电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法院的支持,法院认为,即使开机广告不影响观看电视内容,但用户仍有权选择是否观看广告,乐融公司未提供一键关闭功能,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案例二:江苏无锡商家销售假冒星巴克咖啡案

江苏无锡一商家销售假冒星巴克咖啡,被当地法院判赔2172万元,据悉,这是江苏消保委会提起的首例巨额赔偿性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具有特别的意义,星巴克作为一家知名品牌连锁店,在中国很受欢迎,很多城市都有星巴克的门店,该案的发生,揭示了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案例三:假星巴克事件回顾

假星巴克事件发生在2018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今年五月份,该案的一审白刚刚完成,法院要求侵权方在国家级媒体上对消费者道歉,并支付星巴克2172万元赔偿,这起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网友们关注的焦点是星巴克是如何做到售卖假的产品的。

案例四:常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金能量水”消费欺诈案公告

2023年3月15日,常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了公告,提示消费者强盛公司等消费欺诈民事公益诉讼一案已进入强制执行阶段,并启动了消费者损害赔偿金申领程序,购买过“金能量水”的消费者在提交相关证明后,最多可以申请购买支付金额的三倍赔偿,据承办法官介绍,强盛公司等的违法行为始于2017年。

案例五:百度公司涉嫌违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案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度公司”)涉嫌违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及相关问题提起公益诉讼,成为全国首例个人信息安全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该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暴露了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六:假冒“贝亲”品牌奶瓶奶嘴案

刘某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假冒“贝亲”品牌的奶瓶奶嘴,共计人民币177622元,其犯罪行为具有迷惑性,以低价销售假冒产品,以“性价比”吸引消费者,甚至成为线下实体店的货源,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

电视开机广告是否违法

电视开机广告违法争议

电视开机广告是否违法存在争议,在消费者看来,这是违法的,但在有些厂家看来不违法,不过,根据广告法的规定,使用互联网给用户发送广告,如果影响了用户网络的使用,就是违法行为,电视开机广告就是违法的,消费者可以利用这一点与售后沟通,要求对方关闭广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物权法》对电视开机广告的约束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物权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理论上,小米电视开机违法了法律。

重刷电视系统关闭广告

如果影响了用户网络的使用,就是违法行为,所以理论上来说电视开机广告就是违法的,消费者可以利用这一点与售后沟通,要求对方关闭广告,电视一般在出厂后就会自带系统,如果觉得广告麻烦,可以重刷电视系统,就好像手机root一样。

商家销售假冒星巴克被判赔2172万销售假冒伪劣会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知识产权这一块的法律以及普及还是任重而道远,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一下就知道了,自己做出来的品牌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被别人冒充了不说还拿去赚钱,这肯定换做谁都觉得心里不舒服,而且还是模仿星巴克这种非常大的牌子,这个牌子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一个知名度够高的牌子不仅只有非常热心的粉丝。

假冒星巴克事件回顾

假星巴克事件发生在2018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今年五月份,该案的一审白刚刚完成,法院要求侵权方在国家级媒体上对消费者道歉,并支付星巴克2172万元赔偿,这起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网友们关注的焦点是星巴克是如何做到售卖假的产品的。

假冒伪劣食品的危害

很多假冒伪劣食品对人体都是有害的,会给人体带来长期性的伤害,无锡一家公司销售假冒星巴克咖啡,据无锡警方通报,无锡双善公司实际控制人陈某和甄某在金钱的利益驱使下,以双善公司的名义从他人处购买“星巴克”速溶咖啡。

假冒商标公益诉讼案判决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宣布了一起假冒商标公益诉讼案的判决,原告是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法院支持原告的主张,判处销售企业“惩罚性赔偿”2172万元,双山食品(厦门)有限公司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是一家从事食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企业泄露个人信息事例

贷款平台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一些有贷款想法的人在贷款网站、贷款平台、贷款软件上填写了自己的个人信息,而这些不法平台就通过贩卖这些信息牟利,造成了如此大规模的信息泄露,这七家公司就是打着科技名号的贷款公司,因此受到了江苏警方的严厉打击。

圆通速递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圆通内鬼致40万条个人信息泄露”的消息传播开来,圆通速递对此回应称,调查发现河北省区下属加盟网点有两个账号存在非该网点运单信息的异常查询,疑似有加盟网点个别员工与外部不法分子勾结,利用员工账号和第三方非法工具窃取运单信息,导致信息外泄,犯罪嫌疑人已经落网。

数据堂和新三板公司非法窃取个人信息事件

数据堂在8个月内日均传输公民个人信息3亿余条,累计传输数据压缩后约为4000GB左右,涉及公民个人信息数百亿条,新三板挂牌公司非法窃取用户个人信息30亿条,涉及百度、腾讯、阿里、京东等多家互联网公司产品。

企业泄露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处罚

依据我国法律,企业领导私自泄露员工个人信息,定属违法行径,此举不仅违反民法尊重和保障公民隐私权的原则,也侵犯了员工享有停止侵犯、减轻伤害、恢复名誉及索偿补偿等权利,若事件轻微涉及行政处罚,甚至更为严肃的刑事处罚亦有可能,企业泄露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将被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