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樽国际/网络与数据安全出境/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民事诉讼自认规则详解,分类、效力及法律适用解析
发布时间:2025/04/15 作者:国樽律所

在民事诉讼中,自认作为一种重要的证据规则,对于案件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关于民事诉讼自认的法律规定及其详细解析。

一、自认的分类与效力

1、自认的分类:

完全自认与限制自认:根据自认是否附加条件,自认可以分为完全自认和限制自认,完全自认是指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的全部事实表示承认;而限制自认则是在承认部分事实的同时,对其他事实予以否认或保留。

明示自认与默示自认:根据是否作出明确的意思表示,自认可分为明示自认和默示自认,明示自认是指当事人明确表示承认不利事实;而默示自认则是在特定情况下,当事人未明确表示反对,法律推定其承认。

2、自认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适用意见》第7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示承认的,对方当事人无须举主证。”这一规定明确了自认的效力,即一方当事人的自认可以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二、自认的具体法律规定

1、自认的明确表示:

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2、不适用自认的情形:

对于涉及身份关系、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应当由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的事实,不适用上述自认的规定。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二条规定了“自认”的法定情形、不适用自认的规定、以及对自认不予确认等三种情形:

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

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

一方当事人对法院依职权调查的事实表示承认。

四、自认的法律效果

1、对当事人的拘束力:

经法院确认后,自认会产生两方面的法律效果:一是对当事人产生拘束力,即作出自认的当事人不得随意撤销自认,并且在本案中也不得主张与自认不一致的事实;二是对法院产生拘束力,法院应当直接将其作为判决的根据,无法定情形不能作出与自认的实体事实相反的认定。

2、对诉讼代理人的效力:

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除授权委托书明确排除的事项外,诉讼代理人的自认视为当事人的自认。

五、自认的撤销与确认

1、自认的撤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销自认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的;

自认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的。

2、自认的确认:

自认的事实与查明的事实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1、《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

2、《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条:自认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的承认;自认必须是明确表示的;自认必须具有合法性。

通过以上对民事诉讼自认的法律规定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认在诉讼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这一规则。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