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民商诉讼与仲裁/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防卫过当法律解析,界定、判定与责任承担全解析
发布时间:2025/04/14 作者:国樽律所

在探讨防卫过当这一法律概念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正当防卫的定义,正当防卫是指在合法权益遭受不法侵害时,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非法行为,对侵害者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当防卫行为超越了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便构成了防卫过当。

防卫过当的界定

1、正当防卫的范畴:正当防卫通常指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这种防卫行为本身不承担刑事责任。

2、防卫过当的判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具体而言,以下几种情况可能构成防卫过当:

防卫人明知自己的防卫行为会明显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为了达到正当防卫目的而放任这种重大损害发生的,是间接故意的防卫过当。

防卫人知道自己的防卫行为可能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但轻信这种重大损害不会发生,是过于自信过失的防卫过当。

3、特殊防卫:对于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

1、罪过形式的争议:关于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我国刑法并未明确作出规定,导致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只能是过失。

2、主要罪过形式:防卫过当的主观罪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间接故意的防卫过当:防卫者在明知其防卫行为可能显著超出正当防卫的必要范围,导致重大损害的情况下,仍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以达到正当防卫的目的。

过于自信的过失:防卫人知道自己的防卫行为可能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但轻信这种重大损害不会发生。

防卫过当的法律后果

1、刑事责任:防卫过当属于犯罪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具体刑事责任取决于防卫过当的严重程度。

2、刑罚:按照刑法规定,犯故意杀人罪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防卫过当构成犯罪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防卫过当的认定:在防卫过当的认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防卫行为的必要性

防卫行为的程度

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

正当防卫的条件

1、意思条件:防卫人主观上具有防卫意识,认识到合法权益正在受到不法侵害,并具有保护合法权利的正当目的和动机。

2、对象条件:必须针对不法侵害本人进行防卫。

3、起因条件:存在着具有社会危害和侵害紧迫性的不法侵害行为。

4、目的条件:必须是为了保护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公共利益。

5、实践条件: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现实存在的和正在实施的侵害行为。

防卫过当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法律问题,在处理防卫过当案件时,司法机关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公正、公平地处理,公众也应加强对防卫过当法律知识的了解,避免因误判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