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民商诉讼与仲裁/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交通事故逃逸认定与法律责任,逃逸罪的8种常见情形及构成要件
发布时间:2025/04/13 作者:国樽律所

在日常生活中,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而交通逃逸行为更是令人痛心疾首,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交通逃逸行为会被认定为犯罪呢?

若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事故发生,却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这种行为无疑是对法律和道德的极大挑衅,即使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也选择驾车驶离现场,同样构成逃逸罪,当事人若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也属于交通逃逸行为。

以下几种情况可构成交通逃逸罪: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这些行为表明当事人试图逃避法律责任,是逃逸行为的典型表现,即便主观上存在误解,逃避责任的行为仍构成逃逸罪。

交通肇事逃逸认定的8种情况是怎样的

为了更好地界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以下列举了8种常见的认定情况: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

6、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驾车或弃车离开现场,未留下任何信息;

7、当事人驾车或弃车离开现场,未进行任何现场处理;

8、当事人驾车或弃车离开现场,未对伤者进行急救处理。

这些情况均表明当事人试图逃避法律责任,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什么情况下可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构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已知事故发生:当事人必须清楚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

2、有规避法责意图:当事人有意逃避法律责任,试图逃避事故责任;

3、必须有离开现场的行为:当事人必须离开事故现场,未向相关部门报告情况。

以下几种情况可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

1、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2、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3、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这些行为均表明当事人试图逃避法律责任,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怎样构成肇事逃逸

肇事逃逸的构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主观方面:当事人明知或可能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却故意逃避法律责任;

2、客观方面:当事人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未向相关部门报告情况;

3、逃逸后的认定:当事人逃跑的目的性,即是否为了逃避法律责任。

以下几种情况可构成肇事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这些行为均表明当事人试图逃避法律责任,属于肇事逃逸行为。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条件如下:

1、主观方面:当事人明知或可能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却故意逃避法律责任;

2、客观方面:当事人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未向相关部门报告情况;

3、逃逸后的认定:当事人逃跑的目的性,即是否为了逃避法律责任。

以下几种情况可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这些行为均表明当事人试图逃避法律责任,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遵守交通法规,做到文明驾驶,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要勇于承担责任,及时报警,配合相关部门处理事故,共同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