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合同诈骗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犯罪,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了打击此类犯罪,我国刑法对合同诈骗的量刑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下是对2021年合同诈骗量刑标准的详细解读。
2021年合同诈骗量刑数额标准
1、诈骗金额与刑罚对应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2021年合同诈骗的量刑数额标准如下:
诈骗四千元以下的,处以罚金;
四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处管制刑;
五千元,处三个月拘役,每增加一千六百七十元,增加一个月刑期;
一万元,处六个月的有期徒刑,每增加一千元,增加一个月刑期;
诈骗四万元的,处三年有期徒刑,每增加两千元,增加一个月刑期。
2、数额较大、巨大、特别巨大的标准:对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数额标准,刑法未作明确规定,目前也没有明确司法解释,但根据司法实践,一般将诈骗金额在五万元以下认定为“数额较大”,五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巨大”,五十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3、其他严重情节:除了诈骗金额外,以下情形也属于“其他严重情节”:
诈骗手段恶劣,造成重大损失的;
诈骗手段特别恶劣,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
诈骗手段特别恶劣,具有恶劣社会影响的;
诈骗手段特别恶劣,具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典型案例
2021年6月至10月,郭某为偿还债务,隐瞒其名下房屋真实情况,多次与他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骗取财物共计人民币100多万元,用于个人消费、偿还债务及赌博等,案发后,检察机关以郭某涉嫌合同诈骗罪依法提起公诉,法院最终判决郭某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责令被告人郭某退赔各被害人的经济损失。
合同中欺诈的认定合同欺诈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以下是对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
1、欺诈者须有意为之:欺诈者须具备两个要素,即蓄意编造虚假事实和诱导他人产生误解,具体而言,即以刻意陈述错误事实或掩盖真相的方式误导他人。
2、受骗者须因欺诈产生误解:欺诈成立的关键在于受骗者的误解与其所遭受的欺诈行为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3、合同诈骗认定: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是合同诈骗。
合同诈骗与经济纠纷的区别合同诈骗与经济纠纷在法律性质、动机目的、手段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以下是对二者的区别分析:
1、法律分析:合同诈骗与普通的经济合同纠纷不同,普通的经济合同纠纷是指经济主体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因签约、履约而产生的争议,合同双方并没有非法占有的意图;而合同诈骗则纯粹是把合同当做诈骗的一种手段。
2、动机目的:合同诈骗的主观目的是非法占有,而经济纠纷不是。
3、手段:合同诈骗通常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而经济纠纷则更多体现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争议。
4、界限:合同诈骗罪与经济纠纷的界限是法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区分二者,主要看合同内容与履行情况。
诈骗多少金额可以立案20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2021年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1、诈骗金额:诈骗金额在6000元至10万元之间(电信诈骗为3000元至3万元),被视为“数额较大”,需依法立案追诉。
2、刑罚:相应的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可能被处以罚金。
3、其他情形:据我国2021年关于诈骗罪量刑的最新标准,个人诈骗财物数额在4千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较大,个人诈骗财物数额在5万元认定为数额巨大,如果实施诈骗的行为人有诈骗前科或引起自杀、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的,那么诈骗财物在2千元以上但不满4千元的,也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合同诈骗作为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我国刑法对其进行了明确规定,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