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名誉权和荣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声誉和尊严紧密相连,当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不仅会严重影响受害者的心理和社交,还可能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名誉权和荣誉权的侵权表现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这些基本的人身权利,是名誉权和荣誉权的基础,任何对生命、健康和身体的侵害,都可能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名誉和荣誉。
2、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这些权利直接关联到个人的社会形象和评价,侵犯这些权利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恶意中伤、诽谤、诬告陷害等。
3、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是名誉权和荣誉权的核心,任何形式的侮辱、贬低都是对其的侵犯,人身自由权则是名誉权和荣誉权得以维护的前提。
4、侵害他人隐私或其他人格利益:隐私权的侵犯往往伴随着名誉权的损害,如果行为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表现方式1、侮辱: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其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也可以是上述方式的混合。
2、诽谤: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
3、捏造事实: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4、诋毁法人名誉: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七条规定,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包括哪些1、侮辱:以言语、文字、漫画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2、诽谤:故意或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毁损的行为。
3、泄露他人隐私: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
4、恶意诋毁:通过不正当手段,恶意诋毁他人名誉,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或精神受损。
关于名誉权的法律规定1、民法典:民法典包括有关名誉权的规定,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名誉权,其名誉权益依法受到民法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3、《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侵犯名誉权怎么判定1、行为人主观有过错:主观有过错是指行为人对于他人名誉权受侵害的事实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2、行为人行为违法: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发生了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不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法律分析:通过以下要件认定侵害名誉权: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有什么1、侮辱:以口头语言或动作(非暴力)侮辱他人;以暴力的方式侮辱他人;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侮辱他人。
2、诽谤: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
3、新闻报道严重失实: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