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企业合规/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工龄法律保障解析,单位一次性买断工龄的合法性辨析
发布时间:2025/04/12 作者:国樽律所

在探讨单位一次性买断工龄的合法性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工龄的定义及其法律意义,工龄,即职工以工资收入作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它不仅是职工对社会和企业的重要贡献的体现,更是职工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的象征,在我国,工龄对于职工的权益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1. 单位一次性买断工龄的合法性分析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单位一次性买断工龄是不合法的,这一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从法律条文的角度来看,我国《劳动合同法》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对工龄的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法律规定,劳动者有权享受其在工作期间应获得的社会保险待遇,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单位一次性买断工龄的行为可能触及到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问题。

从历史背景来看,买断工龄的行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很常见的。“买断工龄”一词在国家规范的文件中从未出现过,“买断工龄”的说法既不规范也是不准确的,买断工龄是一种违法行为。

从法律层面而言,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解除,但必须经过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单位不能仅凭单方面意愿买断工龄。

从法律依据的角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第二十四条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买断工龄是不合法的。

2. 买断工龄的法律分析

买断工龄,通俗地讲,就是企业让那些几乎干了一辈子的员工拿点遣散费走人,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国有和集体企业,买断工龄是指参照员工在企业的工作年限、工资水平、工作岗位等条件,经企业与员工双方协商,报有关部门批准,由企业一次性支付给员工一定数额的货币,从而解除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

买断工龄的行为是不合法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如果企业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员工有权要求继续履行合同,企业需支付赔偿金,若员工不继续履行合同或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则企业需按照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企业不能仅凭单方面意愿买断工龄。

3. 买断工龄的法律主观与客观分析

从法律主观的角度来看,买断工龄是国家政策法规明令禁止的,所以买断工龄是违法的行为,如果用人单位买断劳动者的工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仲裁委提起劳动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向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进行投诉。

从法律客观的角度来看,单位买断工龄的行为是不合法的,下岗职工不论以何种形式实现再就业,都要按规定继续参加社会保险,原来的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连续计算,任何单位都不能以“买断工龄”等形式终止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

4. 买断工龄的实践与反思

改革开放40年来,买断工龄现象在我国部分地区有所出现,特别是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实践证明,买断工龄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反而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时,严格禁止企业采取买断工龄形式将员工推向社会。

单位一次性买断工龄是不合法的,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前提下,企业应采取合法合规的方式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与保障。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