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个人/企业刑事/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事后分赃的法律解析,共同犯罪、掩饰犯罪所得与刑罚判定
发布时间:2025/04/11 作者:国樽律所

在探讨事后分赃是否构成隐瞒犯罪所得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共同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在分析事后分赃的行为时,我们需要考虑行为人是否事前有共同犯罪的故意。

1、敲诈勒索罪的共同犯罪:如果行为人明知他人正在实施敲诈勒索,却参与分赃,如果事前有共同敲诈勒索的故意,则构成敲诈勒索罪的共同犯罪,但如果事前无共谋,事后分赃,为他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的,则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2、分赃的判罚:根据当事人在犯罪活动中的作用和犯罪情节,对参与分赃的行为进行判罚,如果没有参与犯罪活动,但参与了分赃,则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依据情节判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时,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3、法律分析:如果事前没有参与协商,没有参与实施,只是在其他人盗窃后分得部分款项,那么分赃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盗窃罪,可能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但如果事前达成了共识,只是没有参与实施盗窃,那么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共犯,构成盗窃罪。

4、法律主观:刑法未规定收赃罪,但规定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行为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5、分赃罪与犯罪所得:如果不属于上述情形,但该人实际参与了分赃的,一般情况下不属于犯罪,只需将所得赃物退还被害人即可,但如果明知是赃物而以转移、窝藏赃物为目的参与分赃的,则属于违法,严重的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要承担刑事责任。

6、未成年人分赃:如果既未参与抢劫的共谋,也未参与抢劫的实施,只是参与了分赃,一般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如果事前合谋,可能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分赃罪如何判刑?

1、盗窃分赃:盗窃分赃按盗窃罪定罪量刑,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一千至三千元为起点,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三万元至十万元为起点。

2、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如果没有参与犯罪活动,但参与了分赃,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依据情节判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法律主观:刑法未规定收赃罪,但规定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行为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5、未成年人分赃:十七岁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存在主动退赃、取得被害人谅解等情形的,可以争取缓刑。

6、分赃罪与故意犯罪: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如果行为人仅参与犯罪后的分赃,并未参与犯罪行为,那么并不构成故意犯罪,也就不能构成共同犯罪。

7、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事后分赃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行为人是否事前有共同犯罪的故意,以及其参与分赃的具体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悔过表现、是否存在前科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做出更为公正合理的判决。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