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承包与物资采购领域,付款担保与履约担保是两种常见的担保形式,它们在确保合同履行、保障各方权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两种担保形式究竟哪个更为常见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履约保函,履约保函是由担保人为施工方向业主提供的,其目的是保证施工方能够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这种担保通常贯穿整个项目,时间较长,可能需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与之相对的是预付款保函,它由保证人为施工方向业主提供,保证施工方履行扣还预付款的义务,预付款保函的担保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为3090天。
从法律角度来看,履约担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法典》第二条明确规定,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这意味着,如果施工方违约,担保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法律层面来看,履约担保在数量上要远多于付款担保。
从比例上来看,支付担保的比例要高于履约担保,这是因为支付担保通常涉及预付款、进度款等,而履约担保则侧重于保证施工方按合同约定完成工程,在金额上,履约担保的金额往往要大于支付担保,这是因为履约担保的计算基数较大,即合同金额,即使履约担保的比例较低,其金额仍然可能超过支付担保。
支付担保与履约担保:哪个金额更大?在工程实践中,支付担保与履约担保的金额大小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究竟哪个金额更大呢?
履约担保的金额通常较大,根据相关资料,预付款担保金额与合同约定的预付款数额一致,但与履约担保不同,当发包人在工程进度款支付中已扣除部分预付款后,担保金额相应递减,而履约担保的担保期限自发包人和承包人签订合同之日起,至签发工程移交证书日止,其金额往往较大。
尽管从比例上来看,支付担保的比例要高于履约担保,但问题在于金额,由于履约担保的计算基数较大,即合同金额,因此其金额往往要大于支付担保。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履约担保的金额一般为工程总额的20%~25%,这意味着,履约担保的金额往往要远高于支付担保。
付款保函与履约保函:有何区别?付款保函与履约保函在工程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区别。
履约保函是业主或买方为避免承包方或供货方不履行合同义务而要求缴纳的保证金,它是现金保证金的一种良好替代形式,通常在承包方收到中标通知书后,携带履约保函与业主签订合同。
而预付款保函则是保证在甲方支付了预付款之后能收到合同约定的效果,如果乙方没有履行合同,银行将预付款保函的相应押金交还给甲方作为损失补偿。
履约保函的担保时间较长,通常贯穿整个项目,而预付款保函的担保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为3090天。
履约保函的保证责任更为重大,它要求承包方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而预付款保函则侧重于保证预付款的退还。
履约担保与支付担保:哪个金额更大?在工程实践中,履约担保与支付担保的金额大小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究竟哪个金额更大呢?
履约担保的金额通常较大,根据相关资料,履约担保的金额一般为合同金额的10%-15%,以确保承包人按合同条款履约,否则,由银行负责赔偿一定金额,最高不超过履约保函的总金额。
尽管从比例上来看,支付担保的比例要高于履约担保,但问题在于金额,由于履约担保的计算基数较大,即合同金额,因此其金额往往要大于支付担保。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履约担保的金额一般为工程总额的20%~25%,这意味着,履约担保的金额往往要远高于支付担保。
在工程实践中,付款担保与履约担保在数量和金额上存在差异,了解这两种担保形式的特点和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障各方权益,确保工程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