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机会,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实行暂住证制度,旨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显现出诸多弊端,如对流动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权益产生限制,管理缺陷日益凸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和改革呼声。
面对这一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开始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居住证制度应运而生,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过渡措施,逐步替代了暂住证,这一改革举措旨在解决暂住证制度带来的诸多问题,保障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合法权益。
2015年2月15日,国家《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经中央审议通过,即将印发实施,该方案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2016年开始,我国正式取消暂住证办理,公民若需要在上班办理居住证,需携带身份证原件、照片以及相关资料前往办理,一般1530天即可领取到居住证。
上海暂住证与居住证:功能与区别
上海暂住证与居住证在功能、适用对象、居住时间、管理机关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1、使用功能不同:居住证是一种长期居住证件,主要用于在上海市就业、居住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而暂住证则是一种临时居住证件,主要用于短期在上海市居住的人士,如旅游者、临时工作人员等。
2、适应对象不同:来上海参加经济活动超过6个月的人必须申请居住证,在上海居住3天以上的人必须申请暂住证。
3、居住时间不同:拥有上海居住证,可以在上海长期居住,其有效期为一年,一年后可以继续办理,而暂住证只是临时居住的证明,其有效期一般只有6个月,到期后若想要继续居住的话,就要办理居住证才行。
4、证件受理和签发机关不同:暂住证的管理机关是当地的派出所,且不需要特别的审核,只要有租赁合同和工作证明就可以办理了,而居住证的管理机关是社区单位,城镇地区也会有专门的受理地点,申请人在提交相关的材料之后,再由当地的公安机关统一制作证件。
5、管理手段不同:暂住证采取传统人工登记管理方法,居住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信息含量不同:暂住证信息含量较低、信息更新滞后,居住证采用第二代身份证芯片管理的技术,提升了信息化水平;管理理念不同。
2003年暂住证取消的原因:法律支持与犯罪率反弹
2003年,《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使得暂住证制度的强制性失去了法律支持,受到专家们的质疑,部分城市因此取消了暂住证,但犯罪率上升又促使一些城市恢复或改名为“居住证”,深圳在2006年推出了人口管理改革,简化了暂住证程序,明确了持证人的权益。
1984年深圳率先实行暂住证的背景,就是政府被质疑对外来人口控制不力,社会治安不好,而2005年前后部分取消“暂住证”的城市重新恢复该制度,也有着外来人口犯罪率反弹的因素。
上海市居住证的发展历程:从暂住证到居住证
1、暂住证制度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暂住证制度,限制了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在诸如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权利,暂住证管理的不良后果日益显现。
2、居住证制度的建立:面对暂住证制度的弊端,我国开始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以居住证制度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过渡措施,逐步替代了暂住证。
3、上海、深圳的实践:上海、深圳等城市在居住证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全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4、居住证制度的完善: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居住证制度在适用范围、管理手段等方面不断完善,为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上海市居住证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决心和成果,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将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生存和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