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企业合规/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深度解读,规范实务,保障公益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09 作者:国樽律所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全文最新解读

在我国的会计体系中,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实务工作的基本行政法规,更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文件,以下是关于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详细解读。

准则的制定与发布

1. 准则的制定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由财政部于1997年5月28日发布,自1998年1月1日起试行,该准则共分为九章,五十四条,旨在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

2. 准则的修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事业的发展,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一修订旨在构建统一、科学的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夯实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

准则的核心特性与职责

3. 核心特性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核心性质体现在规范性、权威性、发展性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上,规范性确保了会计工作的标准化,通过统一标准,提高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从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4. 职责 :会计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其会计制度、行业特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由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事业单位需对其所有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以业务活动的持续正常进行为前提,会计期间划分明确,至少包括年度和月度,采用公历日期计算,所有事业单位的会计记账以人民币为基本单位,外币交易需折算为人民币。

准则的实施与作用

5. 实施 :财政部于2012年12月5日修订通过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于2012年12月6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2号形式公布,该准则共分为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财务会计报告、附则九章共49条,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6. 作用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性文件,该准则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制定的,适用于所有事业单位,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比性,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准则的具体内容

7. 总则 :第一章明确了准则的适用范围,涵盖了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确立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的基本前提,规定人民币为记账货币,采用借贷记账法。

8. 会计科目和报表 :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附则则对准则中的术语进行了详细解释,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行政事业单位适用的会计准则

9. 适用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实务工作的基本规范是由财政部制定的行政法规,其主要依据是1997年5月28日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财政部在1997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而制定的一项会计准则。

10. 特殊要求 :事业单位一般不得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因为要求事业单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对于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准则的深入解读,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会计规定,为我国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