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个人/企业刑事/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我国法律体系中不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类型及适用范围解析
发布时间:2025/04/09 作者:国樽律所

不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包括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不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量刑:对于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规定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并且不适用死刑(包括死缓),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尚未成熟,不宜承担死刑的严苛后果,对于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也应当负刑事责任。

2、不适用死刑的情况涉及特定的犯罪主体,对于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法律严格限制对其适用死刑,这一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认为其认知、行为能力尚未成熟,不宜承担死刑的严苛后果,对于审判期间处于怀孕状态的妇女,同样禁止适用死刑。

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以下犯罪主体不能被判处死刑:对于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死刑,对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适用死刑,这里的“审判时”应作扩大解释,即包括羁押期间时怀孕的情况。

4、最高刑不超过7年,所以如果最后法院认定杀人行为是过失行为,则一定不会被判死刑,死刑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非只要触犯死罪的人都能被判处死刑。

5、刑事犯罪主体刑事责任年龄:未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无刑事责任能力,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对八种犯罪行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应负刑事责任,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量刑:①当从轻或减轻处罚;②不适用死刑(包括死缓)。

哪些犯罪主体不能被判处死刑呢

在我国刑法中,以下犯罪主体不能被判处死刑:

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下面的犯罪主体不能被判处死刑: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死刑;对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适用死刑,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司法解释,这里的“审判时”应作扩大解释,即包括羁押期间时怀孕的情况;“怀孕的妇女”也应扩大解释到包括流产在内。

2、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下面的犯罪主体不能被判处死刑: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对于在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有一种例外,即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还是可以判处死刑的。

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以下犯罪主体不能被判处死刑:对于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死刑,对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适用死刑,这里的“审判时”应作扩大解释,即包括羁押期间时怀孕的情况。

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是什么

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2、犯罪客体: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3、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

4、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包括行为及其后果。

5、犯罪情节:指犯罪行为所具有的各种情节,如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后果等。

6、犯罪时间、地点、方法:指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7、犯罪主体与犯罪客体之间的关系:指犯罪主体与犯罪客体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杀了人一定会判死刑吗

不一定,杀人这一行为,根据主观方面可以分为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涉嫌故意杀人罪,是否判处死刑要根据犯罪情节由法院来确定,情节恶劣的一般不会判死刑,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处罚。

故意杀人并不一定是死罪,根据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由此可知,如果故意杀人情节较轻的,可以不判处死刑。

构成杀人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要件:杀人罪的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犯罪行为是故意杀人或过失杀人;犯罪行为造成了死亡结果。

不适用死刑的几种情形

1、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对于在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有一种例外,即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还是可以判处死刑的。

2、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3、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案例说明

1、经查证甲是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应当负责,也就是具有有责性,甲的行为构成犯罪,符合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2、犯罪构成要件,具体如下:客体要件,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客观要件,是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主体要件,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主观要件,是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3、刑事案件四大要件:刑事犯罪主体、犯罪客体、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刑事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犯罪客体指刑法保护的某种法益;主观要件指行为人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心态;客观要件指行为人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

4、刑事案件四大要件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某甲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其行为符合以下四个要件:犯罪主体是甲;犯罪客体是他人生命权;主观要件是故意;客观要件是实施了伤害行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