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顾
在某起案件中,行为人冒充军警人员实施抢劫,但最终未认定为“冒充军警人员抢劫”,而是依法从重处罚,对此,D项是正确的。
详细分析
此案例涉及对象的认识错误,行为人主观上认为是普通财物而实施抢劫,实际上却抢劫了军用物资,这种情况下,属于对象的认识错误,应在主客观一致的范围内成立犯罪的既遂,由于“军用物资”可以评价为“普通财物”,因此在“普通财物”的范围内,行为人的主客观是一致的。
案例二:失火行为与故意毁坏财物案例回顾
在某起案件中,选项A是失火行为;选项C是故意毁坏财物,选项D是故意伤害致人轻伤,都不属于8种犯罪之列。
详细分析
失火行为通常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过失导致火灾,而故意毁坏财物则是指有意识地损坏他人财物,故意伤害致人轻伤虽然构成犯罪,但不在抢劫罪的范畴内,选项B构成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属于8种犯罪之一,因此当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选项B不构成抢劫罪。
案例三:抢劫罪与抢夺罪的区分案例回顾
在某起案件中,老农被拽倒在地摔成重伤,选项A错误,甲见有机可乘迅速从暗处冲出抢了乙的手机就跑,并没有对乙施加暴力,不构成抢劫罪,应为抢夺罪。
详细分析
抢劫罪与抢夺罪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使用了暴力或胁迫手段,在甲的案例中,虽然抢夺了手机,但没有对乙施加暴力,因此不构成抢劫罪,而应定性为抢夺罪。
案例四:事后抢劫的认定案例回顾
《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抢劫罪)的规定处罚。
详细分析
此条款规定了“事后抢劫”的情形,即行为人在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罪后,为达到目的而使用暴力或威胁,应依照抢劫罪的规定处罚。
案例五: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案例回顾
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持枪抢劫的;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详细分析
这些情形均属于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具有明显的暴力特征,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安全。
关于事后抢劫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 事后抢劫的构成条件
事后抢劫要求行为人有犯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的故意与行为即可,不要求行为事实上已经构成盗窃罪、诈骗罪或者抢夺罪的既遂。
2. 转化型抢劫的认定
初始行为是抢夺,但在被害人反抗时仍有拖行数米的行为,具有暴力特征,符合“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的规定,应当认定转化型抢劫。
行测中的法律考点有哪些1. 法律常识在行测考试中的重要性
法律常识是公务员考试行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和诉讼法等多个领域,考生需要全面掌握。
2. 法律常识的考查形式
法律常识的考查形式多样,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和良好的分析能力。
3. 法律常识的常见考点
民法是法律常识中的重要部分,涵盖了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考生需要深入理解民法的概念和内容。
甲(十五周岁)的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1.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等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适用
在甲的案例中,虽然盗窃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但由于拒捕过程中导致被害人死亡,因此成立故意杀人罪。
下列哪种情形不应以抢劫罪论处()1. 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不限制数额和情节。
2. 抢劫罪的不构成情形
某些情况下,即使存在抢劫行为,但由于财物数额或情节不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认定为抢劫罪。
下列关于抢劫罪的理解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 抢劫罪的法律拟制条款
转化型抢劫是法律拟制条款,即原本可能构成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的行为,根据法律拟制,被认定为抢劫罪。
2. 抢劫罪的对象
抢劫罪的对象包括财物,但并不包括人,抢劫他人宠物的行为成立抢劫罪,而抢劫婴儿的行为则可能构成拐骗儿童罪。
通过对以上案例和考点的深入分析和优化描述,我们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