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企业合规/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2021新劳动法详解,主动辞职法律术语、程序及补偿赔偿标准
发布时间:2025/04/08 作者:国樽律所

2021年新劳动法关于主动辞职的详细解读

在探讨2021年新劳动法中关于主动辞职的相关规定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的法律术语和条款,以下是对主动辞职相关内容的深入分析和优化后的描述。

第一部分:主动辞职的法律定义与程序

在劳动法规中,并没有“自离”这一法律术语,它是一些企业自行规定的一种劳动关系解除的情形,通常指的是员工未经批准擅自离职,这在法律上等同于旷工除名处理,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部分:辞职的经济补偿与赔偿

员工的辞职如果基于《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且完全符合法律规定,没有违反任何不当之处,那么用人单位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如果辞职是无理由的,这可能违反了法律规定,导致用人单位需要承担支付两倍赔偿金的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劳动者自己辞职,用人单位是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的,只有在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情形时,劳动者书面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以立即离开,无需用人单位的批准。

第三部分:法律对主动辞职的具体规定

在法律分析方面,新劳动法明确规定企业无权强制进行解雇员工,如果员工有继续工作的意愿,企业必须允许其继续工作,辞职是劳动者的权利,无需用人单位的批准,如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随时立即辞职,如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只需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即可。

在员工主动离职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如未缴纳社保、公司不签劳动合同或不发工资等,那么用人单位无需支付任何赔偿金,但如果上述情况发生,赔偿金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员工在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就多支付一个月的工资,补偿金最多不会超过12个月的工资。

第四部分:自离的法律后果与工资支付

自离,即自动离职,是指员工不辞而别的情况,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规定,如果员工擅自离职给单位造成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在员工自离后,仍需支付其工资,如果自离给公司造成损失,公司可要求员工进行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即使员工自离,用人单位也必须正常发放工资,除非存在工资支付障碍。

第五部分:签了合同自离的后果及赔偿

如果员工在签订劳动合同后自行离职,且没有正当理由,将面临法律后果,用人单位有权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并依《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对由此给单位造成的损失要求赔偿,如果员工违反了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也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公司为员工提供了专项培训费用,员工在约定的时间内自动离职,则需要支付违约金,如果员工没有正当理由不辞而别,用人单位不仅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还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的规定,要求员工赔偿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

第六部分:2021年新劳动法关于辞退的经济补偿标准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经济补偿金=基数×年限,年限按劳动者在本单位的连续工作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

第七部分:劳动法员工自己辞职的补偿标准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如果工作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月工资是指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无故辞退员工的补偿标准同样是: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通过以上详细解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2021年新劳动法中关于主动辞职的相关规定,以及员工在辞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和补偿标准,这不仅有助于员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用人单位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