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家族财富安全与传承/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2021年民法典继承法详解,新规下的遗产分配与权益保障
发布时间:2025/04/08 作者:国樽律所

2021年民法典继承法细则深度解析

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继承编,这一法律体系的重大变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关于继承人的顺序和继承权的界定,成为了讨论的热点,本文将深入解析2021年民法典继承法细则,旨在为读者提供清晰、全面的理解。

一、继承人的顺序与范围

根据《民法典》第1127条的规定,遗产继承的顺序分为两个等级: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

1. 第一顺序继承人 :包括配偶、子女、父母,这里的子女,不仅包括婚生子女,还包括非婚生子女、养子女以及与被继承人存在抚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同样涵盖了生父母、养父母以及与被继承人存在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2. 第二顺序继承人 :则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这种继承顺序的设定,旨在维护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确保遗产能够得到合理、公平的分配。

二、继承权的既得权与法定继承

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享有的、对被继承人遗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根据《民法典》第1128条的规定,继承权只有在被继承人死亡后,才能成为既得权。

在法定继承的情况下,遗产的分配遵循以下原则:

1. 遗产按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 :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2.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 :一般应当均等,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不均等分配。

三、继承法2023年新规定

2023年,我国对继承法进行了部分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在有遗嘱的情况下,遗产的分配应优先按照遗嘱执行。

2. 法定继承人共同继承 :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平分或者协商分割遗产。

3. 法定继承 :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

四、继承法2021年新规定子女如何继承

2021年,《民法典》对子女的继承权利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子女 :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2. 父母 :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3. 继承开始后 :首先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如果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则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五、民法典遗产继承顺序及分配比例

1. 遗产继承的顺序 :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2.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 :一般应当均等,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不均等分配。

3.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 :分配遗产时要予以照顾。

4.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 :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2021年民法典继承法细则的出台,为我国继承法律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继承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了解继承人的顺序、继承权的既得权与法定继承、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的关系,以及遗产继承顺序及分配比例等内容,以确保遗产能够合理、公平地分配。

六、继承法细则的实践意义

继承法细则的出台,不仅有利于维护家庭成员间的合法权益,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其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继承人的权利义务 :继承法细则明确了继承人的顺序、继承权的既得权与法定继承等内容,有助于继承人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因继承问题产生纠纷。

2. 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继承法细则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等,给予了特殊的照顾,有助于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继承法细则的出台,有助于维护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21年民法典继承法细则的出台,对于我国继承法律体系的完善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要充分理解和运用继承法细则,以确保遗产能够得到合理、公平的分配。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