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民商诉讼与仲裁/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民法典中买卖什么行为无效
发布时间:2025/03/07 作者:国樽律所

律师有话说:根据《民法典》,以下买卖行为无效:一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二是违背公序良俗;三是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四是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五是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六是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在签订合同前,务必仔细审查相关法律法规,避免无效合同的风险。

在日常的商业交易中,买卖行为是最常见的法律关系之一。并非所有的买卖行为都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合同无效的情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帮助我们理解哪些买卖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无效。通过本指南,我们将深入探讨民法典中买卖行为无效的法律依据、流程详解、注意事项及风险提示,并为读者提供实用建议。

民法典中买卖什么行为无效——流程详解

1:法律风险评估

在签订买卖合同前,应对合同的合法性进行评估。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民事行为能力:确保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法典》第143条)。

意思表示真实性:合同的意思表示应真实,不得存在欺诈或胁迫(《民法典》第143条)。

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合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民法典》第153条)。

2:证据收集与保全

在合同纠纷中,证据的收集与保全至关重要。应保存所有与合同相关的文件、电子邮件、通话记录等,以便在必要时提供给法院。

3:争议解决方式选择(诉讼/仲裁/调解)

当合同纠纷发生时,应选择适当的争议解决方式。诉讼、仲裁和调解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4:合同无效后的财产返还

如果合同被认定为无效,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民法典中买卖什么行为无效的法律依据及法理分析

合同无效的情形

根据《民法典》,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民法典》第144条)。

通谋虚伪意思表示(《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民法典》第153条)。

违背公序良俗(《民法典》第153条)。

立法目的和法理基础

立法目的在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法理基础则强调合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民法典中买卖什么行为无效的注意事项及风险提示

民事行为能力的评估:确保当事人具有足够的民事行为能力,以避免合同无效。

意思表示的真实性:防止虚假意思表示导致合同无效。

法律合规性审查:确保合同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证据保存:保存所有与合同相关的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合同无效的后果:合同无效可能导致财产返还和经济损失。

民法典中买卖什么行为无效的常见法律问解答 (FAQs)

Q: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

A:不,根据《民法典》第144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Q:合同中存在虚假意思表示是否会导致合同无效?

A:是,根据《民法典》,通谋虚伪意思表示会导致合同无效。

Q: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是否有效?

A: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民法典》第153条)。

Q:合同无效后,如何处理已取得的财产?

A: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Q:合同无效是否影响争议解决条款的效力?

A:不,合同无效不影响合同中有关解决争议的条款的效力(《合同法》第57条)。

律师提示; 法律建议

在处理买卖合同相关事务时,应高度重视法律风险和合规要求。建议在签订合同前进行充分的法律风险评估,并确保合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保存所有与合同相关的证据,以备不时之需。在遇到合同纠纷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