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遗产方面,受遗赠人应依法行使权利,明确表态。律师提醒,受遗赠人可在遗嘱生效后,通过以下方式正式接受遗产:及时向遗嘱执行人或遗产管理人表明接受意愿;可签署接受遗赠的书面声明。受遗赠人需明确遗产涵盖范围,包括动产、不动产及其他财产权益。对于遗产中的债务,受遗赠人应在接受遗产时一并承担。在此过程中,务必谨慎行事,以免遗漏或误解相关权益。(2025版)
1. 接受遗赠的正确方式
接受遗赠的意愿需要通过正式的方式表达出来,以确保受赠人的权益得到法律认可。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方式:
a. 口头表达:向部分继承人作出接受遗赠的口头表示。
b. 书面证明:出示接受遗赠确认书等书面文件。
c. 公证方式:通过公证的方式表明接受遗赠的意愿。
d. 实际行为:实际占有房屋等遗产可视为接受遗赠。
e. 法律诉讼:向法院提起诉讼,以法律手段确认接受遗赠。
2. 法律规定与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受遗赠人应在知道受遗赠后的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放弃受赠的表示。如果没有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表示,则视为放弃受遗赠。《民法典》等相关法律也提供了接受遗赠的法律依据。
3. 遗赠受领人的责任与权益
遗赠受领人(即受遗赠人)应负责在规定期限内明确表示接受遗赠。他们可以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公民、集体组织、社会团体或国家。一旦接受遗赠,受遗赠人应履行相应的责任,如办理遗产过户等手续。他们也享有遗产的相关权益。
4. 实际操作建议
为确保遗赠意愿得以正确表达和实现,受遗赠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组合。例如,既可以向部分继承人作出口头表示,同时也可以通过寄送书面文件、公证方式等来进一步确认。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正确表达接受遗赠的意愿对于保障受赠人的权益至关重要。受遗赠人应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期限,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明确表示接受遗赠,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