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清收面临的困境,不仅考验着金融机构的运营能力,更涉及到法律风险的管理。律师有话说,面对清收难题,我们应深入分析原因,制定合理策略。要充分了解贷款合同的约定,明确借款人的法律责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诉讼、仲裁或协商等多种途径,确保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防范法律风险,合规操作,避免因程序不当导致清收失败。在应对策略上,注重证据收集,合理运用法律规定,力求实现不良贷款的有效清收。
一、不良贷款清收的现状与问题
在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中,存在多个棘手问题。其中,责任性问题是一大难题。由于历史遗留和政策影响,部分贷款已经形成呆账,尽管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核销政策,清收这些贷款难度较大。例如,农业银行的扶贫专项贷款和粮食企业附营业务贷款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清收不良贷款的措施和方法
1. 责任清收:严格落实贷款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新陈划段,落实责任”的原则,对形成的不良贷款,责任人要全额包赔。
2. 灵活清收:通过对担保人施加压力,促使其以物抵债或变卖有效资产来偿还贷款。
3. 依法清收:通过检察院等权力部门,采取依法扣划、查封等措施清收不良贷款。还可以集中人员清收,利用宣传车制造强大的清收声势,迫使赖账、逃债户主动归还贷款。
三、不良贷款清收存在的问题深层次分析
1. 贷款责任落实不到位:前几年商业银行在授权授信和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缺陷,信贷管理松散,导致各级商业银行在抵押担保和物质保障方面存在不足。
2. 思想顾虑:部分客户经理怕秋后算账被追究责任,面对可能的灵活减免利息措施能收回的贷款,存在不敢大胆操作的情况,从而影响清收效果。
四、不良贷款清收的具体挑战
1. 难得找到借款人:部分借款人搬离原址、调离或外出务工经商,导致清收信息中断。
2. 借款人无力或不愿偿还:有的借款人确实因为经营不善或债务过大而无力偿还,有的则是有钱不还、赖账。
五、其他相关问题
1. 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的问题:当前货币政策趋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压缩规模来有效落实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这主要因为存贷款期限错配导致的资金紧张问题。这部分问题也与不良贷款清收的难度息息相关。
2. 不良贷款清收管理的对象与重点:主要是全口径不良贷款,特别是四级分类的呆滞、呆账贷款以及五级分类后的可疑、损失类贷款。信贷资产质量的提升和不良贷款的减少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对于这一问题,需要采取更为严格和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