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领域/教育与培训/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景解读与教育改革成效
发布时间:2025/01/14 作者:国樽律所
在审视“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成果时,我们法律界人士认为,这一规划不仅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还在教育、环保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据《国务院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政府加大了环保投入,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支出重点,这体现了国家对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的重视。“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都为我国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区域发展差距、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我们还需在法律框架下,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保障机制,以促进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十一五规划纲要

1、“十一五”时期是2006-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2、十一五规划的纲要全文约55000字。

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教育活力和投入管理,旨在提升教育质量与公平。首先,改革教育管理体系,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教育责任。义务教育实行中央统筹与地方管理相结合,高等教育则由省级政府主导,同时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和学校法人制度的建立。

国家十一五规划了什么

1、十一五规划的纲要全文约55000字。

2、以下是 概念解释 “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指在国家层面进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其时间跨度通常为五年,涵盖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各个领域。时间范围确定 “十一五规划”的准确年限是2006年至2010年。

3、十一五,十二五,分别是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和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简称。同理,十三五是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简称。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十一五规划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1、法律分析:中国的“十一五”计划指的是2006年至2010年的国家发展规划。而“十二五”则是指2011年至2015年的国家发展规划。法律依据包括《国务院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在该规划中,政府承诺加大投入,将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步增加资金。

2、“十一五”是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结束的。“十一五”规划是从2006年开始实施,因此2006年是该规划周期的开始年份。这个规划周期持续了五年,所以结束年份是2010年。在中国,五年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它为国家的发展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3、十一五是2006年—2010年。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十一五”时期是2006-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保障措施

1、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全面实现 (一)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自200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始终保持高位,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 优化教师教育,实施师范生免费政策,鼓励优秀教师终身从教。 强化师资管理,保障教师权益,关注农村教师改善。 推进学校领导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党建工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加强规范化与国际化。

3、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着重于提升教育投入和条件改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并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首先,政府将增加高等教育预算,确保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提高生均定额标准,到2010年,教育基建投资中教育占比不少于20%。

4、社会事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和教育资源不均,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变革,人口问题和贫困反弹等问题,要求社会服务体系的改进和保障机制的完善。协调发展:区域发展差距大是长期问题,如何通过区域政策整合资源,缩小欠发达地区的差距,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亟待解决的挑战。

← 返回列表